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揭面纱

  海上生明月,一江望两馆。

  2012年10月1日起,上海两座新的文化地标将正式亮相——由世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与由世博时期城市未来馆改建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浦江两岸同时揭开面纱。

  这当然不是一次简单的决策与改建,或许在多年以后,其所承载的巨大意义会更加清晰,而《东方早报》推出的“海上生明月——走近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刊所要解析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展览、运营、馆藏、公共教育等的介绍,更在于这样决策背后的理念:这两个巨型的世博场馆为什么要改建成两个艺术宫殿?这里面体现着怎么样的决策理念,上海这座城市与决策者到底是如何考虑的?

  “中华艺术宫与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改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运营机制的创新,两馆的‘转身’真正体现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真义,这个真义里面包括了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的发育这样一个考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在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如是说。

  改建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中国馆仅建设资金就将近25亿元,加上土地价值和世博会带来的全球性声誉,其商业价值可想而知。然而,在后世博的讨论中,“世博会让我们欣赏到文化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成为共识,所谓舍与得,舍弃了一些,就必然得到一些。

  那么,上海想得到什么?

  其实核心的就是四个字——“文化惠民”,恰如中华艺术宫筹建办主任施大畏所言:“这两个美术馆,我们真正要把它打造成人民群众欣赏文化的殿堂,而不是美术家、美术界的小天地。”无论是策展方式的创新,运营机制的创新,公共教育的创新,目的就是“美术馆为百姓,美术为百姓,画家也要为百姓”,而两馆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民众能真正舒适地来欣赏艺术,真正培养这个城市与这个城市民众的审美与艺术眼光,并像百年前那样,发出新声,启发中国。

  艺之道,达于真,达于善,达于美。

  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育,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都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而两馆的开幕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无疑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无论是对新开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抑或对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等一系列场馆来说,好戏都在后头,当然,这也包括我们推出的这一期“海上生明月——走近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