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屋里的中国瓷器(图)
18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贸易已赶上荷兰、丹麦、法国等国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对华贸易有百年历史的英国。
1784年8月底,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抵达广州黄埔港。这是美国与中国第一次发展直接贸易。
这单生意的老板是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他精明能干,20岁时与人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营商贸、海运等事业。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莫里斯一度独揽了华盛顿军队中的所有军火事宜,官至美国大陆会议财政部总监,他组建北美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北美银行,负责筹集款项。1784年,莫里斯联合纽约商界人士,投资12万美元,共同购置了“中国皇后号”商船及货物。接着,莫里斯聘任格林(1736~1796)为“中国皇后号”船长。格林28岁就当过船长,在独立战争期间曾任海军上尉。莫里斯还邀请山茂召(1754~1794)作为他的商务代理人,此人善于经营管理,很有文化修养,受过会计训练,擅长与外国人打交道。多年后,《山茂召日记》成为后人研究美国早期对外贸易历史的重要史料。
1784年2月22日是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的生日。格林特意选择这天作为远航中国的出航日。“中国皇后号”全船43人,载着人参473担、毛皮2600张、羽纱1270匹、胡椒26担、铅476担、棉花300多担,这些都是中国市场走俏的商品。半年后,商船到达广州黄埔港。1785年5月15日,“中国皇后号”又满载中国货物(其中包括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瓷器962担和大量丝织品、象牙扇、梳妆盒、手工艺品)返航纽约。
“中国皇后号”一回到纽约,立刻登出销售中国商品的广告,随即销售一空,利润高达3万多美元。乔治·华盛顿也派人购买了302件瓷器及绘有图案的茶壶、精美象牙扇等。这些物品仍有部分保留在美国宾州博物馆和华盛顿故居内。“中国皇后号”成功的中国之行对于困境中的美国来说,算是一件惊天大事。当时,各大报纸竞相报道,并发表大篇幅的评论,称此行是“一次远见卓识的、杰出和成果丰硕的航行”。那些急于海外贸易的商人都仿佛听到了福音,波士顿商人竟发行每股300美元的大额对华贸易股票;纽约、费城等多个东海岸主要商埠的商人纷纷出动,开展对中国的贸易活动。
早在1520年左右,中国瓷器经西班牙商人传入美洲。随着北美殖民地饮茶习惯的普及,中国瓷器(尤其是茶具)的需求大增。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开始,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中国热”,纽约一跃成为早期贸易和投资的贸易中心。据统计,从1786到1833年的48年间,美国来华的船只已达1104艘,是英国来华总船数的44%,超过其他欧洲国家来华船只总数。以此为开端,18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华贸易已赶上荷兰、丹麦、法国等国而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对华贸易有百年历史的英国。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内有一座孔雀屋,可以说是两国贸易的最好见证。这里金碧辉煌,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器陈设其中,这是17、18世纪盛行中国风的延续,这股风尚由欧洲延伸到了美洲。孔雀屋原本是英国船商弗雷德里克·雷兰(Frederick Richards Leyland)在伦敦住所里的餐厅,1876~1877年,美国著名画家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将这儿设计成为艺术的殿堂,使陈列架上方形成浑然一体的孔雀背景。1904年,美国铁路富豪查尔斯·兰·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从英国买下孔雀屋,将其搬回到底特律的家中。1919年弗利尔去世后,孔雀屋又被移置到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内。
现在所见到的孔雀屋内的瓷器,并不是弗雷德里克·雷兰所收藏的,而是美国收藏家小迈伦·福尔克(Myron S.Johnny Falk,1907~1992)和他的两个姐妹将自己和父亲收藏的一部分瓷器于1982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的,用来装饰新恢复的孔雀屋,以重现它最初的繁华景象。
小迈伦·福尔克的父亲迈伦·福尔克(Myron S.Falk,1878~1945)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在纽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1903年,老迈伦与纽约出版社拥有者亨利·爱因斯坦(Henry Einstein)的女儿米莉·爱因斯坦(Milly Judith Einstein)结婚。并于1904至1914年的10年时间里,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编写了土木工程、桥梁设计等几个重要学科的教科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老迈伦在陆军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军队的工程顾问。后来他来中国开展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时,爱上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开始了他的收藏。在弗利尔美术馆的孔雀屋中,可以看到景德镇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人物纹将军罐、花觚、缠枝花卉的胆瓶等,都是当时景德镇瓷器中的精品。
迈伦·福尔克有三个孩子。儿子小迈伦·福尔克是投资银行家、慈善家和亚洲艺术收藏家。上世纪30年代,他和新婚妻子宝莲(Pauline Baerwald Falk)到英国度蜜月,在乡间的古董店里闲逛时,看到两只明代的青花瓷盘,这对富有的新婚夫妇爱不释手,他们买下这两件艺术品装点新家。小迈伦对中国艺术的认知来自他的父亲迈克的收藏,那些装饰在纽约家中的青花瓷器。此后,小迈伦夫妇痴迷于中国艺术品的收集。日后,福尔克家族成为西方收藏中国艺术品最大的私人收藏者之一,他们拥有700多件中国瓷器。
1937年,小迈伦夫妇乘坐首班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至中国的快船航班来到中国。小迈伦的业余爱好是摄影,在中国,他拍摄的家庭影像记录下了当时的中国。在上海和平饭店,他们会见了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北京参观了长城和故宫(微博)。他们认识了著名的艺术品经纪人——马赛厄斯·科莫(Mathias Komor),他是中国艺术品及日本绘画的权威,亚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很多博物馆的顾问。科莫出生于匈牙利,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在那里他还获得了博士学位。科莫1941年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和第71街拥有一家画廊。小迈伦夫妇的中国之行,看到了宋代陶瓷和古老的商代青铜器、玉器,以及更华丽的、越来越流行的明代瓷器。这次旅行,激发了他们对所有中国艺术品的热爱。但由于1950年中国对西方关闭,他们直到1979年才再次来到中国。小迈伦的长女帕特里夏(Patricia Falk)回忆说,我父亲80多岁时,为了考察瓷器窑址,还掉到了稻田里。
1945年,迈伦·福尔克去世,他的收藏交由三个孩子继承。作为收藏家,小迈伦有良好的团队。他们与克利夫兰博物馆及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董事、东亚艺术学者谢尔曼?李(Sherman Lee,1918~2008)成为挚友,他是美国学者、作家、艺术史学家和亚洲艺术的专家。
福尔克家族所收藏的瓷器,几乎都为17世纪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也是那个时期美国收藏家所钟爱的瓷器品种。这份收藏中,除官窑之外,还有大量的外销瓷和民窑精品。在1982年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一批后,不知是何原因,还留存了一批外销瓷,今年出现在纽约佳士得(微博)亚洲艺术周上。这些瓷器是中国造型、西方纹饰,在中国人看来,洋味十足,而在西方人眼里,则是非常东方。
17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器赏

清康熙中期 青花岁寒三友图方瓶

巴特勒家族藏
方瓶四面自肩部以下渐收,圆肩,喇叭形口。瓶身有三面分别绘“岁寒三友”,第四面绘有一株菊花,每一面都有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文字。器物上还有一个章款“水石居”,这是康熙时期景德镇一个重要的陶瓷作坊。
明天启、崇祯年间
(约1625~1640)
青花克拉克碗

巴特勒家族藏
碗内外壁满饰花纹,图案被分成多个开光,这是克拉克瓷器的典型特征,外壁口沿下方绘有郁金香。主要纹饰由四个开光组成,相对应的两个开光内的画面是相同的。其中一个开光内一个傲慢的官吏正在训诫一位欧洲人,两人身后是一个多层拱门;而另外两个开光内的显著位置也绘有拱门,一位愤怒的欧洲人正在房外责骂中国仆从。大约在1625~1645年的晚明时期,大量中国瓷器出口荷兰,此碗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约明崇祯十六年
(1643)
巴特勒家族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迈克尔?哈彻船长在中国南海打捞出2.5万件瓷器,此碗就是其中的一件。碗制作规整,圈足较高,底部和口沿都施釉。碗壁以青花描绘折枝莲、牡丹、菊花,花朵部分为刻划花,上罩透明釉。花枝之间各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虽然在海底沉睡有340年之久,所幸此碗釉面磨损极少,在沉船被哈彻打捞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仅有少数几件带刻划花装饰的器物。
清康熙中期 青花西湖景色图瓶

上海博物馆藏
青花色泽浓艳,深蓝悦目,在白色釉层的衬托下更增娇艳,画面中所绘名胜为杭州西湖景色,多数景点有牌匾书写名称。“钱塘门”外三骑扬鞭,“三义庙”内老少对坐,“百岁居”旁雅士驻足等,全器共绘33人,繁而不乱。
清康熙早期 青花荻浦归帆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此笔筒胎壁匀厚,底较重,器内与器底留有清晰的修坯痕迹。大口外撇,略呈卷筒形,内外透明釉,外壁釉面比内里明显光亮润泽,显然是特意调制的两种不同等级的釉料。
器外壁绘荻浦归帆图,画面采用平远构图,山势层层叠起,高树楼阁亭台隐约其间,中间辽阔江面,船只扬帆归来。此图是中国水墨画中的传统题材,自宋到清代多有作品传世,瓷器归帆图是受其影响而来。多见于明末清初的瓷器上。
清康熙中期 青花西厢人物故事图瓶
上海博物馆藏
瓶撇口,长直颈,圆鼓腹,圈足,底书“大明嘉靖年制”三行六字双圈青花楷书款。整件器物的装饰被分成了三段:颈部上段为山石梅竹喜鹊纹,山石嶙峋通透,老梅遒劲;下段表现的是婴戏图,画面中10个天真的男童被分成两组,一组舞狮,一组放风筝;瓶腹是装饰的主题纹样,在四个长方形开光内,以叙事性的手法来讲述《西厢记》的故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