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黄肠题凑难迁到济南

  本报19日刊出《山东定陶汉墓重大发现:墓主为哀帝之母丁太后》一文后,再次引起读者对这一“黄肠题凑”大型汉墓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关心定陶汉墓是原址保护,还是迁到济南保护的问题。随着本次汉代谷纹玉璧、竹笥和丝袍等一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人们也更加关心墓内是否还能发现其他随葬品,能否有更多文物出土。带着疑问,记者昨日再次采访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得到一些最新确切消息。

  原址保护方案正在编制

  去年6月在我省菏泽定陶发现的“黄肠题凑”大型汉墓,是国内已经发掘的此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故其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也难以估量。对于这座珍贵汉墓的保护问题,去年7月,山东省文物局还专门举办了“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当时专家们大都倾向于异地保护,也就是整体迁往济南。一是因为当地地下水位高,需要不断排水,增加保护难度;再就是在出土地保护,需要建造展馆,但因地处偏远乡村,考古人员在技术上无法解决保护的诸多难题。”

  但菏泽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今年初,菏泽市的几位政协委员联名呼吁汉墓留在原址保护,并把建议带到年初的菏泽政协会上。菏泽方面认为原址保护有利于汉墓展示原始风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明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汉墓整体原址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定陶县政府为定陶汉墓保护主体,定陶县文物局负责定陶汉墓的保护工作。目前相关编制规划正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制定中,初步预计明年年初完成。

  再发现文物的可能性很小

  被冠以多项全国之最称呼的定陶汉墓去年6月重见天日,震惊了考古界。然而,这座汉代古墓几乎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盗掘痕迹,有专家表示,早在王莽时期,这座墓就已经经受过毁灭性盗掘。汉墓文物“零出土”的现实,让人们不免遗憾。

  9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媒体通报,在定陶“黄肠题凑”大型汉墓又获得重要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原本空空的墓室内地板下发现一专门的器物坑,并于其中出土一竹笥(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内盛一件缝有玉璧的汉代丝质长袍。这一埋藏方式为国内首次发现。由此,考古人员基本可以判定定陶汉墓的主人是西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这一重大发现,再次引起全国对这一“黄肠题凑”大型汉墓的关注,许多人更是期盼墓底还能出土其他随葬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定陶大型汉墓的考古工作还远没结束,我们也非常期待再发现其他随葬品,但实话实说,发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值得庆幸的是,历经两千余年地下埋藏和地下水浸泡后,大墓内“黄肠题凑”所用木料仍严丝合缝,下一步的脱水工作,不仅需技术保证,还要有大笔资金。无论是留在原址保护,还是整体迁移,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好这一珍贵文物,把其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