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与“院”分离不能帮故宫减负

对于文化遗产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建议,故宫可考虑将“宫”与“院”分离,一方面使故宫成为集中展现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场所,另一方面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作为专门展示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旧藏的场所。(据9月18日《北京晨报》)

即将到来的黄金周,北京故宫又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日接待游客人数约10万,属于超负荷接待。过多的人流,使故宫内部一些路面和台阶磨损严重。另外,数万名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使古建筑温湿度变化,对建筑内外的彩绘、雕塑、局部装饰等也产生一定的破坏。

基于这样的考虑,北京市政协建议“宫”与“院”分离,其出发点没错。毕竟,雄伟的北京故宫是不可复制的,更是不可再生的。但仔细想来,迁出北京故宫院藏文物后,游客数量就能因此减少吗?事实上,前来参观的游客中,绝大多数人首先被吸引的是故宫建筑本身。

导游领着游客走一圈故宫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到乾清宫、坤宁宫,再到养心殿、御花园,基本上就要1个多小时,有时间富余的,粗粗浏览一遍珍宝馆和钟表馆就算结束了。有人说:“北京故宫的文物依托于紫禁城古建筑群,两者在文化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简单地将“宫”与“院”分离,然后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黄金周时照样每天会有十万人争先恐后涌进。所以,这样“减负”恐怕达不到预期效果。

故宫是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沧桑的名胜古迹,具有特殊的历史和人文价值。那么,如何让故宫别因游客过多而“伤不起”呢?从去年开始,故宫曾采取过临时性的限制客流举措,但最终接待游客人数仍然大大超过限制的8万人。由此可见,面对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故宫“限客令”成了一纸空文。

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开放面积。据故宫官方透露,现在的开放面积连一半都不到,仅45%。可以想象,再增加30%的开放面积,又能消化多少游客呢?可喜的是,故宫已计划未来开放区与非开放区将达到8:2,开放游览面积将占总面积的76%,但愿这一天能马上到来。

此外,“限客令”也急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故宫限制游客人数没错。这样可以保证故宫的持久吸引力,让广大游客更好地领略紫禁城的独特魅力,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错误的是,“限客令”过于简单、草率。故宫只是在某些特定时段内,游客数量超过最大承载能力。同时,这些时段是有规律可循的。针对即将到来的旅游高峰,不妨向常年合作的旅行社提出预约要求。

况且,预约参观在国外已实行很多年。如法国、意大利的一些宫殿、景区,都要求游客预约,一些热门景点甚至要等一个月才能约到。这样做就能合理调控游客数量,防止客流量过大而造成对故宫建筑的破坏。

至于北京市政协提出的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建议,完全可能去付诸实践。笔者有个更大胆的建议,那就是不只新建一座博物院,而是在全国选择多个城市,创办北京故宫分院。让很多没去过北京的外地人,能近距离接近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博物院。再说,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只能展示一部分文物。我们应该让故宫走出去,让故宫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