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汉代军事要塞考古新发现解读

    近日,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配合张承告诉公路建设过程的考古调查中,在崇礼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初步判断其年代可能为西汉时期。

    关于这座西汉古城的性质,考古工作者已有极为中肯的认识,推测“军事要塞的可能性大于侯国的可能性”。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河北地区城市中,除一部分是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而设置的县治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列侯或公主的食邑而设置的侯国或邑。它们的大小也是以户口为衡量标准的,但其间悬殊极大。大者可达万户以上,小者仅有数百户。两汉四百余年间,侯国兴废无常,总数经常在变动。历史文献记载,成帝时位于河北地区的侯国有52个,主要集中分布在内地魏郡、巨鹿、常山、清河、涿郡、勃海、广平、信都等郡,今天崇礼所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诸郡则无一设置。学者推测这可能由于汉初北边诸侯与匈奴勾结、威胁中央政权的历史教训,而改由中央政府来全面直接掌控边疆地区郡县统治的缘故。可以说,关于崇礼新发现的这座西汉古城的性质,考古工作者的认识是有文献依据的。

    新闻报道中还提到,古城发掘出土的文物颇有燕国风格。由于报道中语言简洁,我们尚不清楚燕国风格的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西汉时期,或是两者都有,所以根据目前信息只能暂且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就像新闻报道的那样,这座城址本身就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也就是说这座汉代城址是建立在战国时期的村落或城址之上的。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加强军事防御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地区曾一度出现过筑城高潮,后来的秦汉城址经常借此发展,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文化层叠压即可证实这一点。如此的话,出土文物颇有燕国风格那就是再正常不过得事情了,毕竟崇礼地区曾经一度是燕国的属区。

    不过,也存在着第二种可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收到了残燕文化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崇礼所在的张家口地区的汉文化构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西汉早中期还存在着燕文化风格的遗物,或许当时在这一带可能有许多燕系遗民活动。直至西汉晚期以后,燕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减弱,并与北方长城地带的汉时期遗存呈现较多一致性。

    目前而言,我们对于两种可能性的判断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但相信考古工作者能够凭借严格的地层叠压关系,对这一问题给出清晰的答案。

    此外,据新闻报道提及,崇礼地区目前发现了4座战汉城址,“其总体特征有悖于河北地区汉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特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南密北疏”指的是河北地区的汉代城市南部多北部少。已有学者对此情况做过深入的概括,大致为:“位于河北地区中南部的冀州刺史部所辖的10郡国,西汉时期的城市密度仅次于青州,高达19.97 (单位:城/万平方公里),尤其是太行山东麓至黄河西北岸之间的平原地带,包括真定、广平、信都、河间四国和巨鹿、清河两郡,以及魏郡和中山国的大部分,构成关东地区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区域之一”。然而,曾经设置于河北北部的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等幽、并州北部诸郡,呈现出一种地阔城稀的景象,西汉后期,这一地区的城市平均密度仅为4.17(单位:城/万平方公里),与河北中南部的冀州相较区别较大。仅从城市密度的数值来看,河北南、北部汉代城市的分布密度相差巨大,即使新发现一两座城址,这种差别依旧难以改变。

    另外,“南密北疏”是针对于汉代城市而言的。正如上面所陈述的那样,据考古工作者推测崇礼发现的这座城址可能是军事要塞。众所周知,称为城市者一般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或军事等多方面功能,并且在古代中国,政治性可能要强于其他多因素;但军事要塞更多强调的是军事作用,尚未完全具备我们所说的城市功能,所以二者有着较大区别。由此,崇礼发现的这座具有军事要塞功能的城址可能并不能改变汉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特征。

 

    参考资料:《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原新闻链接:张家口崇礼发掘出一座神秘的西汉古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