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日本劫夺珍稀文物有据可查

  本报北京今日电 (驻京记者 杨丽琼)昨天上午,《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出版座谈会在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建福宫举行。

  该《目录》为十六开本、九卷三大册,直行繁体小楷书写共1423页。它是首部由我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被劫夺文物《目录》,依据清晰、考订详尽、器物确凿。编成66年后,由上海中西书局影印首度公开出版。为这部《目录》的出版举行座谈会的,是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考古学会。

  座谈会上,当年《目录》编纂者中唯一在世者、92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回顾了当年他和徐森玉、顾廷龙等先生克服重重困难、苦心编纂《目录》的艰辛历程。1946年,为向战败国日本追讨自甲午战争以来我国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这部《目录》,由当时京沪区代表徐森玉主编,上海合众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他们多方收集日本公、私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图谱和目录以及张政烺等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共122种,收录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

  谢辰生先生回忆,当年编纂《目录》,连油印设备都没有,只能用复印纸誊抄,一次只能复印4份,共录存了9份,除送交有关部门存查外,其余2份中的一份存放在了上海合众图书馆。1981年国家文物局曾组织写刻蜡板,油印100部,分送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设有文博专业的大学,但几乎散失殆尽。2011年秋,中西书局听说有这部珍贵书稿油印本存世后,立即拜访谢辰生先生,将其公开出版。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目录》出版,认为这是我国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扎实成果。首都博物馆(微博)馆长郭小凌建议国家立项调查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建立比较完整的数据库。

  中西书局常务副总编辑徐忠良透露,中西书局还找到了1947年初王世襄先生从日本追回的106箱珍稀古籍善本的图书解题目录,是1944年日本军部通过文部省命令一位日本汉学家编纂的,版本信息非常详尽。目前这部目录的整理、出版、翻译工作已全面启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