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太元货泉铸造之谜
北京 海泉
“太元货泉”属珍惜币种,在一般钱币图谱中很少见载,仅见华光普先生《中国大钱大集》(甲)第220页刊有一拓样,注曰属后铸,即晚于王莽货泉,标四级。另见孙仲汇先生《古钱币图解》一书第143页也刊有一枚“太元货泉”拓样,标一中R8(一级珍罕)。细观之,这两枚非为同一版式,尤其钱文“元”字上书写迥异,可见至少有两种“太元货泉”。
如果说“太元货泉”属年号钱,历史上以太元为年号的已知者至少有两个,一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俊执政时期(公元341-375年),都今甘肃张掖,另一是差不多与十六国同期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也就是陶渊明所处的那时代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都建康(今南京)。钱界认为后者铸“太元货泉”可能性较大,但史料未载,多认为两晋未铸钱。若是问其版别式样是否就是孙仲汇先生书中所载拓样那种,不敢定论。华氏图谱中所刊那枚非为司马曜原铸之品,它来自1981年内蒙林西县新城子镇出土的那枚“太元货泉”拓样,应为北方契丹人建国前或早期仿铸中原国家货币的一种改范钱。
幸笔者手中也持有两枚同一版式的“太元货泉”,其一为铜质,直径23.2毫米,厚0.8毫米,穿7.3毫米,重2.12克,老生坑;另一为银质合背钱,直径23.5毫米,厚1.2毫米,穿7毫米,重3.71克,传世品,包浆极为自然老旧。从钱文风貌上看,与华光普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近,在由苏哗、李菊合著的《古币纵横》一书中,载有三品不同形制和钱文风貌的“太元货泉”拓样,其中一枚与华光普书中所载之品相同,而则与孙仲汇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同,唯图似为小平大样,钱文为粗体字,“太”字第一笔在挑,钱文书写异于另两品。仅上述而言,拓样哪一枚是属东晋孝武帝所铸之品,无法定论。该书作者还分析了“太元货泉”,说“太”字楷书带隶,“元”字为行书带隶。不过,笔者认为,无论往什么体上靠,论其行、楷、隶都有些勉强,还不如说是北方契丹人的俗写较为恰当,因为它并非是中原国家所铸之品,而是契丹人所铸的改范钱。另如苏哗在他们的《古钱探趣》一书第62页所刊的一枚直径约21毫米、圆穿、穿径约10毫米、正背均为四出文的“太元货泉”,文字形制都很特别,属性不详。
为弄清这枚改范钱的来龙去脉,笔者翻阅了辽金钱币学者李卫先生所著《辽金钱币》一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1),书中第22页附有一枚“太元货泉”实物图录及拓样,它与华光普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同,也同笔者本文所示之品。李卫先生对“太元货泉”等钱币有这样一段论述:契丹早期,为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内部需求,曾仿造过多种中原地区不同的钱币,如“大泉五铢”、“常平五铢”、“永通泉货”、“永隆通宝”、“开元通宝”以及“太元货泉”改范钱,这些仿品和改范钱,虽然都使用了它国的货币名称,但材质和风格都有所变化,而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它们都多出土于辽国故地,当为契丹人所造无疑。这就说明,契丹人在建国前和建国初的一段时间里,不仅铸过本国的非年号钱,如“开丹圣宝”、“大丹重宝”、“通行泉货”等,而且还仿铸了别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但就目前所见,时至今日,千年沧桑,这种契丹人的仿品改范钱,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都已非常罕少,成为珍稀之品。
此外,在李卫《辽金钱币》一书中,还介绍了辽金窑藏,发现中原各国各个时期不少钱币,其中不乏有很多珍品,但就是未见有像苏哗《古钱探趣》一书所载的两品“太元货泉”和孙仲汇《古钱币图解》一书所载的那品“太元货泉”钱。这三种“太元货泉”钱原物何在,又来自何方,确实是个谜。
至于契丹人所铸“太元货泉”改范钱,其中有银质钱的出现非属偶见。这是一个富银的国度,它境内有四大银矿,再加上中原岁负和战争掠夺,辽铸银质钱和使用银币远超过中原各国。辽钱中有不少合背钱,而金朝却很少见,这些银质钱(还见有一定数量的金质钱),不参与流通,多作为纪念、赏赐、祭祀之用,为富人所占有。
这里,最后还要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如认为“太元货泉”(非改范钱)属两晋之物,通常认为两晋未铸钱,至少西晋五十年间未铸钱,而是恰用魏“五铢”小钱。东晋十一帝百余年间(公元317-420年),仅见东晋初年,元帝司马睿时在吴兴郡,由掌管兵权的王敦手下的参军沈充铸过一种薄小的“五铢”钱,“铢”字简为“朱”,俗称“沈郎五铢”,后世比较好区分。但东晋大量使用的还是东吴时的旧钱。有一点很值得疑虑的是,即在太元年号之前的穆帝司马聃永和年间(公元345-361年)即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年代,以及太元年号之后的安帝汉宗义熙年间(公元379-418年)均未见有铸钱记载和实物。所以说,把“太元货泉”归为东晋司马曜所铸,也仅仅是因为他用过太元年号而已,与此不同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曾铸过“凉造新泉”即见史载,也有实物。前凉政权存在三十年(公元345-376年)张俊也用过太元年号,他是否铸过“太元货泉”却未见史载。因此说,契丹这枚太元货泉改范钱,究竟是仿谁的?苏哗、孙仲汇书中所示只三种太元货泉不同版别,又是谁铸的?都是一个谜团,留给后人去考证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