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化走出红墙值得喝彩

“故宫讲坛”开课了,9月8日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进北京东城区图书馆讲了第一课“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据单院长介绍,之后每半个月都将邀请专家学者走上“故宫讲坛”,讲解故宫文物、故宫文化、古建筑群,以及发生在故宫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及历史事件等,介绍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所有讲座免费开放。

今年是故宫592岁“寿辰”,也是“故宫博物院”命名87周年,近年来故宫在经历“被窃门”、“丢失门”、“错字门”等事件后,受到公众批评,通过深刻反思,故宫变得越来越透明、开放,重视民生,贴近观念,“故宫讲坛”走进社区就很值得称慕。

故宫文化高深莫测,而过去故宫举办的历史文化讲座、研讨都设在深庭大院的馆舍内,参加者大都是文化名流,鲜见有普通市民参与。现在,故宫文化走出红墙,既是一种文化亲民,更有利于观众了解故宫、热爱故宫,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旅游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美味佳肴”,每年游览故宫的中外游客达1500万人,但真正了解故宫文化的屈指可数,游客眼中,故宫很神秘,原因就在于对故宫厚重的文化知之甚少。故宫文化走进市民,非常有助于游客扩大认识故宫的视野与深度,从而读懂故宫。

“故宫讲坛”深入社区民众,表明故宫的管理更加透明、开放,以及管理者欢迎公众监督的高姿态。故宫是全国人民的故宫,管理部门在保护国家稀世珍宝方面做了哪些事?公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能增强公众文物保护的知识和意识,调动参与文保的兴趣和积极性。

催生故宫文化走出红墙的催化剂是文化理念的创新。诚如单院长在演讲中所说:“今天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好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三个财富——壮美的古建筑群、丰富的文化藏品、我们可爱的观众。”视观众与故宫一样具有同等的保护价值,足见高屋建瓴。文化服务于观念,文化繁荣的载体是观念,更多的观念读懂故宫、热爱故宫,故宫文化才能历史弥久,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