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代王维的《山水论》
【解读】
王维(701-761),字摩诘(名字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祖籍山西祁县,后居于陕西蓝田辋川。唐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调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连坐而贬为济州(今山东省长清县)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一年(733),被任为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天宝(742-756)初以后,为官期间,常居辋川。安史之乱(755-762)时被限制自由,后被迫出任伪职,乱息后下狱。因任伪职时曾作《凝碧池》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加之其胞弟王缙平叛有功,且请求削籍为兄赎罪,于是降为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正五品上),终尚书右丞(正四品下)。“有高致、信佛理”,“以水、木、琴、书自娱”。多才多艺,工诗、善书、精画、通音律。“文学冠绝当时”,被誉为“天下右丞诗”,又有“诗佛”之称。《新唐书·王维传》云:“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书法被宋朱长文《续书断》列为“能品”。善画山水、人物,尤工山水。人物画现存有(传)《伏生授经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谓其“山水、松石,并居妙上品”、“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其山水“体涉古今”。“古”大概说的是前期(开元年间,713-741)画风,以青绿(金碧)着色为主;“今”则大概说的是天宝初年(742)以后居辋川期间所更新之“笔力雄壮”、“劲爽”的“破墨山水”(或水墨山水),以“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笔踪措思,参于造化……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的《辋川图》为代表,其上自题诗云:
“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擅长绘画理论思考,以《山水论》、《山水诀》等最为著名。
阅读王维《山水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山水论》不见唐、宋著录,之后如元陶宗仪《说郛》、明王世贞《书画苑》、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等著录甚众。关于此文是否为王维所作,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阮璞《画学续证·画学丛证缘起》,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宋-元),陈铁民《王维集校注》,李亮伟《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以及韦宾
《唐朝画论考释》等书认为《山水论》纯属后世伪托王维之作,这种观点在现当代几乎成为定论;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方英
《王维》、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等书认为文中有些属王维原作,有些为伪托;三,郑昶《中国画学全史》、袁有根《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等认为系王维作。而据笔者考察,《山水论》为王维所著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并非后世伪托(请参见拙文《王维〈山水论〉非伪托考》,《美术观察》2012年第3期)。
其二,《山水论》乃王维“针对当时画坛人文素养不高、综合素质缺乏的‘画工’画着色山水时所出现的问题而作的培训教程”,“(成书)时间,当在居辋川(742)之前,最可能在开元(713-741)年间”(详见上述拙文)。
其三,《山水论》文字虽然简略易懂,但涉及到画着色山水的方方面面,又极具条理性、系统性。全文约六百字,以“总—分—总”结构全篇。全文以“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八字总起(为第一段),后文全是讲“意在笔先”之“意”的,可谓提纲挈领,要道甚省不烦。第二段“丈山尺树”至“高与云齐”,以“此是诀也”小结;第三段“山腰云塞”至“水看风脚”,以“此是法也”小结。以上用“诀”、“法”小结,意在提请学习者注意其重要性,记住并掌握基本口诀、法则,以便灵活运用,属概要性质。以下由浅入深正式讲解画山水时应注意的事项:第四段“凡画山水”至“为坂也”,分解讲述山水画各组成部分(构件)的特点与名称,以“依此者,粗知山水之仿佛也”小结;第五段“观者先看气象”至“欹奇而水痕”,落实到画面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气象到具体物象,讲解山水画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组合、构成关系,偏重于整体立意、构思。以下进入具体讲解画面各构成要素:第六段具体讲解画作为山水画重要组成部分的“林木”时应注意其形态与生长规律相符合;第七段具体讲解如何表现下雨、有风无雨、有雨无风与雨过天晴之山水景色;第八段具体讲解如何表现晨昏之景;第九段具体讲解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变化与作画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凡画山水,须按四时”小结。至此,具体画面构成要素已经讲解完毕。接下来就应该是给已经完成的画作取一个相应的、雅致的题目,因而就有了第十段。“山头不得一样”至“须显树之精神”为第十一段,疑其位置应在第五段后面,于文义方无挂碍,盖由誊抄错落所致。全文以“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第十二段)总结,呼应开篇,首尾衔接,气定神闲。从上述内容看,王维不但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而细腻的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能力与经验的画家,也是一个细心周到、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讲授山水画法的好老师,更是一个精通文章之道的高手。
其四,《山水论》既是王维对自己青绿着色山水画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的继承、进一步规范与发扬。如前此山水画论都涉及到画山水时的比例、透视问题;王维以画诀的方式进一步把它规范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更加精练、概括,便于记诵与传播。又如宗炳《画山水序》有“岭”、“峰”、“岫”等山水画构件名目,但未作任何解释;王维在《山水论》中对之作了进一步发扬,不但名目更加丰富,而且全部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从六朝至盛唐的衍化过程中,山水画于很多重大技术性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完全成熟;而《山水论》则是对前此中国山水画(以青绿为主)实践经验总结之集大成者。
其五,《山水论》中“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观念的提出,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创新性与里程碑的意义,对后世画论影响极为深远。如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云“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元倪瓒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明王履《华山图序》云“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清石涛《墨笔山水》跋云“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清郑燮《板桥题画兰竹》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胸无成竹……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等,均当导源于王维的“意在笔先”。应当指出的是,王维此观念的提出,应该是受到了书法理论的影响。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云:“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传)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欧阳询《八诀》云:“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孙过庭《书谱》云:“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唐李华《论书》云:“意在笔前,字居笔后。”这些均可见出,王维在《山水论》中的“意在笔先”观念当本于书论。王维画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书论向画论的转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