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雪域上飘扬的经幡(图) ——西藏文物保护修缮成就巡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百位民工站立成两个相对的方队,一边唱歌,一边随节拍行走、停顿、转身,每个人手中长柄的石锤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如此循环往复。他们像是在表演歌舞,又像在举行某种仪式。这是藏人特有的“打阿嘎土”的劳动场景。在西藏的拉加里王宫、哲蚌寺、色拉寺等维修现场,记者一次次被这样热烈的劳动场面所感染。

近三十年西藏文物维修投资约14亿

        “阿嘎土”是藏式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材料,一般用于铺地面和屋顶。“打阿嘎土” 尽管是一个传统项目,但一度濒临失传,近些年,随着文物修缮的兴盛而重新流传,成为西藏文物修缮现场一个常见的景观。

        伴随“打阿嘎土”的歌声,西藏古老的建筑已经进入保护修缮的“黄金时期”。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拨款5.7亿元用于修缮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哲蚌寺、昌珠寺等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些工程有的已完工,有的已接近尾声,所有项目预计年底全部完成。这次“大修”无论从投资金额、涉及范围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文物修缮“遍地开花”的局面并非突然出现,而是有一个政策延续、积累的过程。此前,布达拉宫维修一期工程(1989—1994年);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2002——2009年)都为“十一五”的文物大修奠定了基础。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其他事业一样,三十余年前的改革开放同样是西藏文化遗产事业的转折点。文物保护修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尤其两次大规模、高规格的文物保护修缮对西藏的文化遗产事业影响显著。

        1984年6月17日,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半个殿被烧,虽然火情被迅速扑灭,没有造成更大损失,这一事故却暴露了布达拉宫潜在的安全隐患。鉴于布达拉宫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它在藏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其安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火灾次日,西藏消防总队就派遣一个消防班进驻布达拉宫,三天后,国家文物局派人赶赴拉萨,调查火灾起因,后又多次派专家实地考察,了解布达拉宫整体残损情况。此后,西藏自治区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抢修布达拉宫的紧急请示》。

        1988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全面修缮布达拉宫的决定,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西藏自治区领导组成的布达拉宫维修领导小组。1989年,布达拉宫修缮一期工程开始实施,整个工程包括110个子项目,主要对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红宫、白宫进行抢修,排除殿堂内险情。工程历时5年,国家为此拨付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

        但这次维修还没有彻底排除布达拉宫的安全隐患,这座建造在拉萨市区内红山上的碉堡式建筑,因结构庞大、复杂而难以全面检测。1998年夏天,中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西藏也出现强降雨,布达拉宫的一些建筑开始出现局部倒塌等数十处险情。经过专家多次勘测、调查、研究,以加固地垄(基础)、屋面防水为主要内容的布达拉宫维修二期工程计划被提上了工作议程。这次,同样险情丛生的罗布林卡、萨迦寺也进入了保护修缮的视野。2001年6月25日至2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2002年,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始实施,工程包括154个子项目,除了维修古建筑和壁画、还将整治文物周边环境及新建改建公用设施等。工程历时7年,总投资3.8亿元。

        这两次大规模的文物维修汇聚了全国文物系统的骨干技术力量。以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为例,全国先后有40余家单位参与其中,包括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机构。其中一部分技术力量此后又转战到“十一五”文物大修之中,成为其中的一支主力。

        有关方面统计,近30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约14亿元对西藏重要文物建筑进行维修保护。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西藏文物保护修缮的投入还会进一步加大。按照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实施40个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包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重点文物保护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已为之安排了8亿多元的预算。同时,国家文物局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大幅提高西藏自治区的文物保护经费。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融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西藏文化别具一格。而从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建筑来看,西藏的传统建筑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其主要特点为:碉房式建筑、宗教意味强烈、多元文化交融。它的典型特征在于:以厚厚的砖石或土坯作外墙,内部采用木梁柱结构,平屋顶。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称其为“不属于木构、砖构的第三种类型”。 西藏传统建筑中,寺庙占了很大比例,它主要由措钦大殿、扎仓、康村、喇嘛住宅、嘛呢噶拉廊(即转经廊)等组成。寺庙的早期建筑,受印度、尼泊尔及克什米尔等地的影响很深。自元代以后,西藏和内地建立了稳固的关系,在建筑上受汉文化的影响日甚。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桑耶寺的“乌孜”大殿,“乌孜”大殿底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上层五个屋顶相峙则采用了印度建筑形式。

        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决定了修缮时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开展。在不改变原状、最少干预的原则下,修缮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谨慎而又灵活的方式:对糟朽的木构件进行替换,对移位歪斜的木构件则进行归位校正;对墙体中酥松、碎裂的石头进行替换、修补,以灌浆的方式加固墙体……在大昭寺修缮中,施工人员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大殿顶部有三根唐代承重梁已经糟朽、断裂、并且向外倾斜,险情严重。经再三研究商量,施工方采取了揭顶更换三根大梁的方案。实施时用千斤顶将屋顶的承重梁顶起,然后慢慢松动、抽离朽坏的大梁。原大梁外表的彩绘和雕塑被小心截取下来,贴到新的大梁上,最后才将新大梁安装到大殿顶层。这样的做法在西藏的文物修缮中是一种创新。桑耶寺遇到的是另一个难题。在修缮文殊殿时,由于墙体颓坏倾斜严重,需要重修,但大殿内墙上又绘有珍贵的古代壁画,如何既不破坏壁画又能修缮墙体是个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先截取壁画,等墙体修缮完成后再将壁画贴上去。但是我们觉得这种方案有风险,因为藏式石墙是错缝交叉式的砌法,用泥土作黏合剂。如果按照内地截取壁画的做法有可能伤及壁画”山南地区文物局副局长更堆加措解释说。为保险起见,这项工程目前已经暂时停工,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壁画保护方案后再继续实施。

        尽可能地采用藏地的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也是修缮的一大特点,譬如“打阿嘎土”和砌筑“边玛草”墙。“阿嘎土”是当地一种经风化后的泥土,有“藏式混凝土”的美称。这种土加水可打制成形,有一定的黏结性,抗水性能主要是靠夯打密实和浸油磨光。“边玛草”是一种植物,学名柽柳,一般砌筑于藏式建筑的檐部。“边玛草”是建筑等级的象征,按规定,只能用在宫殿和寺庙上。这两种工艺的工序都比较复杂,比采用“混泥土”的现代建筑要耗费更多工时和资金,但为了保持文物原有风貌,这类传统工艺被普遍采用。

        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一些现代科技,如木材防虫防腐、传统阿嘎土改性、“低压灌浆”补强、内窥镜和高频探地雷达检测等技术被创造性地应用于修缮过程中。而在文物建筑的配套公用设施中,现代科技的应用程度就更高了。在布达拉宫,记者参观了监控室。监控室配备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控点达100多个;安全监控系统布控点有20多个。布达拉宫的宫殿内外及周边环境24小时都在监控室的监控之下。

民心工程 民生工程

        西藏是一块信仰的高地。在这里,手持念珠的喇嘛、磕长头的信众、转经的老人、虔诚地为寺庙长明灯添加酥油的少年随处可见。西藏也是世界上佛教寺庙最多的地方,现有寺庙1700多座,僧尼46000多位,活佛280多位。在西藏的文物建筑中,寺庙占有很大比例,其他建筑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因此,修缮保护西藏的文物牵动着当地民众的信仰和情感。

        在修缮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方面在遵循文物修缮的原则下,尊重专家、寺院和民众的意见,并以多种方式保障他们的知情权、监督权。大昭寺修缮期间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座谈会,汇报工程进展,听取各方意见,邀请民众到施工现场参观。大昭寺管理处常务副处长拉巴本身也是僧人,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大昭寺三十多年来先后经历过三次维修,‘十一·五’维修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过程中,自治区、拉萨市文物部门聘请大批古建专家参与,对木料的选材、阿嘎土的选择都很讲究。总体来说,对这次维修各方面都感到很满意。近些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对西藏文物保护维修的投入史无前例,无论僧众、信众还是群众对此都很赞赏。”

        不仅如此,文物维修还给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实施的7年时间里,参与工程建设的当地农牧民累计达18.9万人次,雇用农牧民机械设备2万多台次,为农牧民创收2800多万元。而据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介绍,仅去年,民工从文物维修工程中领取的工资就达4000多万元。

        文物维修对西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文物维修采用的所有原材料都取自西藏本地,由此拉动了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据了解,维修所用的松、柏等木料主要是从山南地区的林场订制的,因为用量大,林场的木材已经有点供不应求。另外,在西藏的旅游资源中,文物一直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近些年,西藏旅游业发展迅猛,尤其青藏铁路开通后,进藏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文物景点游人如织的景象随处可见。以布达拉宫为例,去年布达拉宫全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今年8月份就已经突破100万。为了保护古建筑,自治区政府不得不下通知限制游览人数。

        文物保护修缮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采访途中,汽车行驶在西藏的公路上,在雪山下、牧场上、寺庙外、民居的房顶……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招展,仿佛在祝福这片土地平安吉祥!

        (2011年8月26日1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