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的传奇丧事:灵柩停厝近七年后才入土(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本发行的“战报”宣传单上的吴佩孚与家人的合影。(秦风老照片馆供图)

 

 

本文原载于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原标题为“吴佩孚的丧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吴佩孚

1939年12月4日,寓居北平近八年之久的吴佩孚,逝世于什锦花园胡同11号公馆,享年六十六岁。

吴佩孚早已远离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却在日本驻华军人策动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后,成了各方政治力量竞相争取与联合的对象。日本人打的算盘是:让社会声望极高,且一贯敌视日本的北洋旧人吴佩孚“出山”,是推行所谓中日“和平运动”最有说服力的招牌。然而,无论日本人如何利诱,使出软的或硬的种种招数,这位生性狷介忠直,以关岳自况的吴大帅,虽身处虎狼之地,在大小汉奸纷纷落水之际,以“志士不忘在沟壑”明志,拒绝日伪诱迫,岿然不为所动。以致吴佩孚的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各方哀悼,唁电如雪片一般发至什锦花园胡同。在其后的一个月中,除北平为其操办了大规模治丧活动外, 全国抗战中枢的重庆国民政府也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国内外新闻机构曾进行了密集报道。吴佩孚的身后事可谓哀荣备至,有报刊称:吴氏治丧,为民国以来北平所罕见。

吴佩孚去世的次日,故都北平便正式组成“吴上将军治丧处”,成员有一百八十余人,多为社会名流与吴氏生前友好。治丧处由齐燮元任总理,蒋雁行等任协理,并设总务处、文书处、会计处、交际处、庶务处、警防处、宣传处。称奇的是:在直接参与治丧的人士中,有的一生互为政敌,老死不相往来,却在为吴氏治丧的名义下同相与谋了。

吴氏一生,充满传奇。他以秀才之身,于国家多难之际,投入沙场军界,渐由士卒跻身将帅,成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1920年,吴佩孚自湖南衡阳撤防北归,罢战主和,责师抗上,吊民伐罪,从而获得国人赞誉。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执掌兵符近三十年,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1924年败于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人也多谓非战之罪;再败于南方革命军之北伐,遂息影下野。晚年又潜心于阐释儒家学说,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作传世。他注重修身,廉洁自守,忠诚无畏,算得上是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对他一生的事功、品格与为人处事,民国名记者陶菊隐誉其为“中国旧军人的最后一个典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如何评价斯大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春桥的三把“梯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西德间的人权交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为何深信叶剑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希特勒并未"自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列宁建议罢免斯大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