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四千年不朽的母爱图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千年来不朽的母爱图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代雕塑完美诠释了母爱的主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喇家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喇家遗址陈列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先民的骨殖惨不忍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翻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河石磬王”(翻拍)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 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我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 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2001年,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

  7月10日晚,记者在网上查阅齐家文化时,鼠标点到了喇家遗址。

  打开条目后,配发文字的一幅图片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淌下来:考古现场,4000多年前的两具骨殖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大的骨殖来自于母亲,她怀中紧抱着的是她幼小的孩子。

  是什么力量让她们的血肉早已风化成泥土,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却深入骨髓,并且以这种惨烈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决定次日启程,去青海民和县探访这处大型灾难遗址——喇家遗址。

  11日上午9时,我们驱车从兰州出发,经红古区前往隔着一条湟水的民和县。

  驶离兰州市时,阴沉的天空已经飘起雨丝来,往来的车辆在公路上掠起白色的水雾。

  12时我们到达民和县城所在地川口镇,没做停留,直接往东经巴州、满坪去往喇家遗址所在地官亭镇,从地图册上看大约100公里的车程。

  一路上,两边是结穗却犹自青青的麦苗,一畦又一畦的油菜花金灿灿地正在怒放。山峦起伏,我一看车上的海拔表已经在2300多米上下,从满坪镇到官亭镇,地势渐趋下降,海拔回落到1800米左右。

  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临津古渡”及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土族狂欢节“纳顿”,是外地游客来到这座黄河上游小镇的最好理由。

  我们要去的喇家遗址位于喇家村,按事先了解到的资料,它处于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黄河由 西向东从遗址南部通过,遗址处于官亭盆地中部,所处盆地北面有拉脊山,南面是小积石山。遗址南临黄河,与我省积石山县隔河相望。著名的“临津古渡”就在遗 址西南7公里处,亦名“官亭渡口”,是历史上连接两地的要津,成为甘肃进入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中午1时,我在寂静的官亭镇街道上看到了去往喇家遗址的指示牌。按图索骥,从一条铺就的小路前往喇家村,不到一公里我们就看到了喇家遗址陈列馆。它的颜色和陶罐一样呈赤红色。

  引起我注意的是陈列馆右侧矗立着的一座大型雕塑,它暗合了我在网上看到的那张图片。雕塑家完美地再现远古时期,一位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瞬间反应:她的目光无比惊悸地望着苍穹,紧紧搂抱着一位孩童。她保持着前倾的姿态,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让孩子幸存下来。

  雨滴在雕塑上留下斑驳的水痕,像是泪水,我内心充满一种崇敬和感伤混杂的情绪。

  除我们一行之外,当天没有别的游人,而陈列馆大门也紧锁着,显得格外冷清和孤寂。

  到镇政府、再到村委会,向村民打听,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牌桌前见到掌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陈列馆钥匙的喇所长。

  费了好多的口舌和周折,他才拎着钥匙出现在陈列馆门前。

  这座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喇家遗址陈列馆的大门终于向记者訇然打开。

  我在遗址现场独自参观,用身心体察4000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

  火塘里火光熊熊、上面架着的陶罐嗞嗞作响,冒着热气;女人们静坐一旁含笑看着地上嬉闹的孩童;男人们结满老茧的手则在打磨着粗糙的玉坯……

  忽然天空云飞飓闪,雷声爆散,一时山鸣谷响,水涌沙溢,土窑在天威之下摇摇欲坠。

  窑里的人们徒然在落下的土石中挣扎,惊恐到极点的哭喊……

  那是怎样一种世界末日般的气氛,让身处遗址现场的我心里似乎落满了重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凝神看着坑里的骨殖的姿势所保存下来的患难时刻的情景:

  这是一座典型的齐家文化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约14平方米,平面为方形,门朝北开,中心有圆形 灶址。14具人骨一组组地呈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居住面上,他们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在一旁,有的相拥而卧,有的倒地而亡。中心灶址处一成年人两手高举过头 顶,双腿为弓步,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

  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处,他们多为年少的孩童,其中有一年长者似用双手护卫着身下的4人,5人或 坐或倚或侧,头颅聚拢在一起。这个房址中间有一个圆形火塘,斜倒在上面的小伙子应该是这里最重要的男人,他身体向前倾斜,跨开两腿,上举双手,左臂骨折, 似乎是在坍塌之际欲支撑住窑洞的土顶。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就如同整个远古聚落的命运一样,他最终还是被压埋在房址之下。

  在4号房址正东面墙壁上被确认是一对母子,母亲大约30岁,孩子只有1岁大,可以看到,在死亡来临的时刻,母亲紧紧地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至死也没有松开。

  在3号房里也有一对母子,而且状态惊人的相似。母亲双膝跪地,眼神凝视上方,似乎在企求上苍留给她的孩子一条生路。

  在7号房里仍然有一对母子,母亲俯卧在地,在她的左肩上方,露出一个小孩的头颅。可以想象,母亲正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某种沉重的撞击,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种种迹象也都表明,那是一场不可阻挡,令人恐怖的灾难!在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后,考古学家得出一个科学结论:连绵暴雨导致的泥石流,强力地震和接踵而来席卷一切的洪水正是导致喇家遗址覆灭的真相,也由此导致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西北地区史前文明的衰落。

  在附近多个洪水沉积物自然剖面上,学者们找到了14个旋回的洪水淤积层,说明紧随其后的是一个洪水多发期。

  黄河的洪水滔滔不绝,一次又一次地冲刷并覆盖了劫后的遗址,使地震突临的瞬间和遇难人群的临危状态得以完好保存,可是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荒弃的喇家聚落之上不再有人居住。

  那一场灾难毁灭了喇家的史前人类,却并没有毁灭爱的精髓和传承。

  在陈列馆四周墙壁上贴着的彩图上,向参观者提示喇家遗址曾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及“黄河石磬 王”和“大玉刀”,但据说那碗小米制作的面条在出土之后随即风化,两件王者之器也早被博物馆珍藏,匆匆的官亭之行难以睹到真颜,唯有这慈母佑子的遗骨成了 世人眼中母爱的图腾。

  每一次到喇家遗址参访的人,良心都会面临一个拷问,你为自己的母亲做了什么?

  ■相关链接

  世界上最早的面条

  2002年冬,在一个倒扣的陶碗内,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4000年前的小米制作的面条残余遗存。就 在揭开陶碗的这个瞬间,他们看到了面条状的形态痕迹,惊异中,来不及等待思考,就马上拍摄了照片。它实际上很快就风化了。随后标本被带到北京。2005 年,经科学分析鉴定,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一举轰动世界。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面条。

  “黄河石磬王”和大玉刀

  喇家村征集到一件曾出土于遗址北区的长方形大型石磬,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5厘米。音质极 好,现存于青海省博物馆。在2002年发掘祭坛土台坡前时,在喷砂堆积中又出土了一件被折断一半的大玉刀,复原长约67厘米,厚仅0.4厘米,很精美,是 难得的重器。这些可谓“王者之器”的代表,凸显了喇家遗址和齐家文化的特殊重要性。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