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钟山石窟雕像严重风化如同酥饼

石雕像风化、损毁严重,很多雕像都已消失成尘-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雕像风化、损毁严重,很多雕像都已消失成尘

  被誉为“世界罕见的第二敦煌”的陕西子长县钟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石窟内13000余尊石雕造型逼真、千姿百态。可惜的是,这么一座艺术宝库,目前已经有上万尊佛像严重风化,大部分雕像掉色、面目模糊、残缺不全,有的甚至一碰就成粉尘。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近30年来,石窟风化尤为严重。

  风化严重

  13000尊石雕只剩3519尊

  钟山石窟,又名普济院,位于子长县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目前共有5个窟室存留,主窟为3号窟,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钟山石窟共有13000余尊石雕造像,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凝神若笑,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均属国家一级文物。学术界称其为“中国最早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艺术价值敢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第二个敦煌”。 

  现状调查

  石窟下部的雕像如酥饼

  钟山山体是结构松散的砂岩,颗粒细腻,但质地较软,怕湿。水汽以及山体渗水、冲刷会摧残砂岩石雕像,使石窟面临毁灭性的威胁。

  记者近日在钟山石窟内发现,大多数石雕造像已风化,有些色彩全褪,有些面目模糊甚至残缺不全,有些已风化成了个“圆锥体”。石窟顶部的石雕造像还比较完整,但身上鲜艳的彩绘已经斑斑驳驳。石窟下部的石雕造像风化严重,有些已风化得如同酥饼,手稍微一碰就变成“细沙”。石窟内的墙角、佛像的脚下,新近掉落的砂石块清晰可见,随处都能看到成堆的细沙状风化物。

  30年前大部分雕像尚好

  子长县文物管理所齐飞舞说:“在我小时候,大部分雕像还好好的,但30多年后的今天,那么多雕像都毁掉了。”   

  据悉,钟山石窟自东晋太和年间开凿后,历代均有修葺。新中国成立后,曾对山体外部进行维修、加固。目前承担保护管理任务的子长县钟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魏丙瑞说:“13000余尊石雕造像,如今只剩下3519尊完整的,其余的全风化了,近30年风化得最严重。因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县文物部门只能负责外围的安全,对石窟内的雕像无权加固维修,国家又顾不上保护,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雕像一点一点损毁掉,特别心疼。”    

  据魏丙瑞介绍,听以前的文物管理干部称,1986年石窟内的一处石柱开裂,曾加固处理,对石雕造像没有进行过保护,县里也无权擅自进行保护。2001年、2002年,省文物部门进行过保护调查,但一直没看到调研报告。为了记录石窟雕像的风化情况,去年,魏丙瑞搬着梯子、拿着相机,对每一尊完整的雕像进行了拍摄、编号存档。他说:“保护石窟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治理石窟渗水可能是一个国际难题,希望专家早点找到治理石窟渗水、加固砂岩雕像的‘灵丹妙药’。”

  风化原因

  主要是渗水导致

  魏丙瑞说,钟山石窟风化严重主要是渗水的原因。

  记者查阅数据,发现砂岩本身就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两种矿物组成。当温度反复变化时,石英和长石按照不同的膨胀系数或胀或缩,导致石英和长石颗粒脱开,岩石破裂松散,成为碎屑。此外,钟山石窟冬春季日温差平均在15℃以上。岩石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不同,会使岩石内部产生裂隙而层层脱落。

  在每年夏季,雨水会沿着岩石的裂隙及砂岩的空隙渗透到石窟表面。记者发现,砂岩是一种透水性极好的岩石,沙砾间存在较大空隙,空隙中常贮藏着水,这导致钟山石窟内的石壁非常潮湿。每到冬季,砂岩内的水就要结冰,体积会比原来增大;当气温升高至冰点以上时,冰又融化成水,体积减少;如此反复冻结融化,使砂岩变得疏松,从而使石窟遭到破坏。  

  陕西石窟

  不同程度风化损毁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陕北仅宋代石窟就有80余处,规模较大的有延安清凉山万佛寺石窟、子长县钟山石窟、富县川子河石泓寺、黄陵吕村万佛洞等,这些石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损毁情况。

  在石窟保护方面,大同云冈石窟曾用到地球物理勘探法;洛阳龙门石窟建了保护修复工程数据库,曾采用过灌浆技术对石雕造像进行加固保护。在陕西范围内,共发现北魏至明清各代石窟350余处。遗憾的是,有关风化问题的研究很少。

  附近的村民介绍治理石窟、山体窑洞水患的“土办法”,首先应切断大量雨水从石窟顶板流过,采取工程排水的方法切断从钟山上流下的大量雨水,可在石窟的后壁以外修筑各种排水道,避免大量雨水从石窟顶板流过;其次是防止雨水及地下水从砂岩孔隙渗入石窟表面,可绕石窟后壁及东西两壁外围挖一条坑道,坑道底要低于石窟地面水平,然后在石窟顶板地面上及坑道靠石窟的一面涂上防水材料。此外,由于现在的石窟表面已经出现许多网状相连的小裂隙,还要对石窟的围岩进行加固处理。 

  据华商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