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诰编钟的发掘故事:库水冲出24座春秋墓葬
河南博物院 贾璞
在河南博物院“楚国青铜艺术”馆里陈列了一组精美的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王孙诰编钟,这组编钟组合之庞大、制工之精良,使观者无不感到震撼。这组沉睡千年的古乐器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发掘】
水世界下的楚地遗存
时间追溯到1977年的夏秋之际,由于持续的干旱少雨,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下降,库水冲出了许多青铜器和玉器,一个长期被湮没的水下世界 得以重见天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水世界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里正是数千年来踪影难觅的楚国初封地,正是梦幻般张扬浪漫的楚文化发祥地。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发掘,共发现春秋时期墓葬24座,汉代墓葬8座,出土了大批珍贵遗物,王孙诰编钟就是其中之一。
编钟出于二号楚墓中,钟身共26枚,均呈合瓦形。26件钟的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件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 件高23.35厘米,重2.5公斤。每枚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113字,字迹不甚清晰。据考证,此墓的主人为楚国令尹子庚,子庚名午,春秋时期楚庄王之 子,因此又名王子午。他曾率兵出征,战功卓著。
王孙诰编钟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但依然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十分宽广,近五个八度。它分为上下两层悬挂在木质的钟架上(出 土时木质钟架已腐朽),下层八枚大的钟为低音区,用于演奏和声部分;上层小的钟为高音区,用于演奏旋律,七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 在每个钟身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时可以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和弦音,其音域可以跨越四个半八度。据史书记载,我国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根据数学制定出了十二平 均律,但王孙诰编钟的出土可以证实,早在春秋时期,这种律制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了。
【考究】
皇皇穆穆闻楚声
编钟是先秦时期的盛行宫廷乐器,也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商周时期,编钟编磬等乐器被视为礼乐重器,在贵族祭奠、宫廷 宴乐时都演奏此类乐器,以显隆重。而且编钟数量的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是主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王孙诰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 大、音域最宽广、保存最完好的青铜礼乐器,为我们研究中国古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已很发达,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别是春秋中晚期的几代楚王非常喜欢音乐。《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不 出号令,日夜为乐。”《左传》中还记载楚国宫廷中建有地下音乐厅,有贵客登堂时,地下室金鼓齐鸣,而此时的秦国还在以敲打瓦片为乐呢!可见楚国的音乐水准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已居领先地位。
此外,楚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也为楚声的完美体现打下了坚实基础。楚人学习中原先进技术,并融合南方各族文化,使楚国的青铜乐器铸造技艺显著发展。西周时每组编钟的数量最多才达到8枚,楚人在春秋时期已将其发展为26枚。
专家还发现,这套编钟并不是一次设计和铸造而成的,工匠采用了先铸钟身再铸钟甬的浇铸方法,铸接处非常牢固。而且在有些钟的内壁发现有锉磨的痕迹,说明已经过调音,而调音是求得正确音律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从北到南,从西周到春秋,编钟留下了一条完美的音乐发展的轨迹。它 那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钟声,让我们跨越时空,梦回远古,仿佛置身于两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金声玉振,上古庙堂音乐的皇皇穆穆,使我们 感受到“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 摄影 牛爱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