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葛利噶尔的海上钢琴

  不光是感官,就连寂静,也成了葛利噶尔的灵感。他说,他对寂静的欣赏甚至超过声音,当然他说的是现在,当他年纪大了以后。

  文/专程路过

  2012年5月27日下午4时,“声音绘画”捷克艺术大师米兰-葛利噶尔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据说开幕式上有两架钢琴演奏《蓝色乐谱,1972》,可惜没赶上。只好于随后的某天独自溜达到现场,伴随着自己的脚步声和录像作品的节奏,在空荡荡的大厅里顺序行走。

  米兰-葛利噶尔,1926年生于斯洛伐克的泽沃冷。早年深受匈牙利包豪斯大师莫荷里-纳吉理念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着简洁和质朴感。二战结束后,他就读布拉格的应用美术学院,师从于著名的捷克立体派画家埃米尔-费拉,开启了在创作中感官经验的兴趣和研究。1965年,米兰-葛利噶尔偶然受铅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启发而开始的“声音绘画”,四十多年来,在西方已成为经典的新音乐世界。

  其实,声音成为艺术作品,所见较多,大都以声音本身的质感作为元素,用装置的方式表达。展览现场,挂个耳机,繁复播放的录音。“去听吧,那就是艺术”。最近英国做了一场全声音作品的展览,似乎这种“音乐创作”成为艺术家的风尚与传统了。甚至让我一度认为,欣赏声音的只有听觉,如同欣赏绘画的只有视觉。

  而在“声音绘画”这场个展上,我却没有听到声音,除了传说中的钢琴演奏之外。展厅里播放三个关于米兰-葛利葛利噶尔创作的纪录片,作品陈列中还有《声音绘画》系列以及记录《触觉绘画》和《声音绘画》创作过程现场照片。黑色的布展空间,发亮的画框像钢琴的琴键一样,触摸就会跳动变换成音符。

  记得之前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海上钢琴师》,是讲一位名叫1900的钢琴师,一生只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米兰-葛利噶尔也正是如此。自1965年偶得开始,一直到今天,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围绕如何让“声音绘画”表现得更丰富更立体。铅笔,毛笔以及各种各样的物品来画画,线在眼前成为拖长的音符,点成为断音。蘸了墨汁的玩具小铁鸡的尖嘴在白纸面上顺次点啄,形成一种断音演奏。又或者,艺术家自己的手也成为声音绘画的工具。纪录片中记录的正是米兰-葛利噶尔本人将自己藏在画布后面,然后伸出两手和两脚,在全然不知道画面上布局时,通过触觉来蘸着墨汁作画,而手点触画面的声音也是绘画的一部分。难怪有人评论,任何人只要有机会欣赏葛利噶尔的声音绘画,就会由此具备一种罕见的能力:看见声音,听见绘画。

  音符会蜕变,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人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是呀。不光是感官,就连寂静,也成了葛利噶尔的灵感。他说,他对寂静的欣赏甚至超过声音,当然他说的是现在,当他年纪大了以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