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析故宫为何不积水:宫殿都建筑在高台上

  7月21日,北京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雨的袭击,市内积水严重,一些媒体突发奇想:为什么600年前修建的故宫居然没积水?难道古代建筑比现代城市建筑还好?

  事实是,故宫当天同样出现了积水,只是对各宫殿没有构成威胁。因为从商代开始,皇家宫殿都建筑在高台上,以太和殿为例,共三层台基,总高达8.13米,以这样的高度,进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这也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建筑成本奇高,投资效率太低,不可能真正普及;二是不方便使用,对于年龄大的人来说,上一次殿要爬这么高的楼梯,实在辛苦,此外石台阶在冬天很滑,容易把人摔伤,历史上还有凌晨上朝大臣失足被摔死的记录。

  故宫不易积水,与大面积使用青砖墁地有关,这种砖透水性好,又能起到硬化路面、减少尘土的作用,但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冬天雪水渗入青砖后, 夜晚气温下降,就会结冰,冰的体积比水大,从内部挤压青砖,使之变酥。用不了多久,原本平整的地面便凸凹不平,碎砖遍地,只能重新铺设,费用昂贵。

 

  当然,故宫在设计时,确实比较重视防水,因为北京历史上多次遭遇暴雨侵袭,故明清两朝采取了一些综合治理方案。

  首先,对市区内什刹海等湖泊加以保护,严禁私人圈占,保证了它的蓄水能力,此外,宽阔的护城河也能起到分洪的作用。这就减少了暴雨、洪水对紫禁城的压力。

  其次,故宫内部中高边低、北高南低,建筑都处于地势的最高点(即所谓“熊背”)上,从而利用水自身重量,将其导入沟渠,排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全长2000多米,穿越整座紫禁城。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排水作用,还提供了消防用水。

  第三,排水沟渠发达,故宫地区共有4条南北向的干沟,延伸出来的排水沟覆盖了故宫及周边所有的院落,构成了一套完善的排水体系,沟渠皆用石材制作,历久如新。

  除了设计因素外,明清两代故宫居住的人并不多,清代尤其少,因为清代吸取了明代亡国教训,刻意控制宦官人数,在大多数时期,总数不过3000人 左右,其中还有很多人并不在故宫当差。且清代皇帝多不喜欢故宫内压抑、肃穆的建筑格局,康熙、乾隆长期在圆明园办公,慈禧后期也长驻颐和园。故宫内居住的 人少,就延长了设备使用年限,不易出现排水管线淤积、堵塞等情况。

  虽然故宫挺过了一次次暴雨的侵袭,但老北京城却没有同样的幸运,因为投入少、管理不善,到清中后期,城市排水沟渠功能普遍退化,一遇暴雨,往往造成剧灾。毕竟,故宫的排水解决方案太昂贵,不可能惠及更多人。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故宫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