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鉴定中的两大要素:材料和笔墨

古书画鉴定,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鉴赏中有可言传,也有只能意会的。鉴定没有公程式,方法种种,皆因人而宜。古书画鉴定过程复杂。但是,材料与笔墨二点,是整个鉴定过程不可脱离的主题,二者并重,在鉴定过程中不可或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寅 《立石丛卉图》立轴纸本水墨 纵52.6厘米 横2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材料与笔墨,是形式和形象的关系。材料是“死”的,笔墨是“活”的。前者易言传,后者难意会。原因很简单,对于“死”的东西,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科学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钻牛角不解之人。对于“活”的东西,不是时间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笔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脑去理解。当然没有大量的资料,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每个人的知识与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浅谈材料

材料指的是书画家创作以外的东西。具体分纸(绢)质,墨色,颜料,印泥四部分。表面上看,这四点没有多大学说。其实不然。特别是在鉴定远古书画作品时,材料的区分可以直接对某些膺品作出科学的论断,无须深入。比如一幅明代的书画,如果发现作品的材料不到年纪,或者是新的,就根本不用再深入研究。要知道,古人是不会用后人的东西。

材料学说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定义:一点假即全假。也就是说发现材料的其中一点是假的,就可以断定整件作品是假的! 至于书画作品残破接笔,不能笼统概括混合其中,应另开思路科学对待! 虽说材料一点假即全假。但是,材料真不一定作品真。同时代的仿品,老纸新作等膺品存世量巨大。只有在肯定材料的基础上,鉴定才有必要深入研究.

值得补充的是,新手对于一些用老纸,老墨,老颜料,老印泥制造的伪作,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其实这个疑惑是很天真的。因为墨,颜料,印泥只有在纸质上使用之后,经过长时间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古气,现成使用这些老材料,出来的效果其实和新材料相差无几,是很容易分辨的。除了同时代的仿品以外,现成的任何伪作是没有古气的。总之,材料是鉴定的基础,在鉴定过程中,应严谨对待,不可轻视。

浅谈笔墨

何为笔墨? 笔墨是作者创作之心境,笔墨是作品表达之语言。笔墨可以反映出书画的时代气息,个人风格。鉴定一件作品,首先要熟悉作品的时代气息,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活动场所。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风格。这些知识有些是必须掌握的,有些是可以灵活推理。毕竟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存世量巨大,任何鉴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国书画之全部。

作品的时代气息,是证实作者生活年代,活动场所的前提。我们知道,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活跃着不同的书画流派。所以,当熟悉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就可以深入分割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二者前后融会贯通,从而达到鉴定的真正目的。笔墨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的法宝,也是鉴定的必经之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必须以笔墨入手。

作者的个人风格,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每个书画家在不同的年代,会出现不同的个人风格。如果把某个书画家某个时期的风格,作为鉴定这个书画家作品真伪的依据,那就大错特错,容易进入鉴定的误区,出现误判! 当然,在没有完全熟悉书画家不同年代的风格时,可以先找自己熟悉的那一段风格,采取灵活推理的方式,进行分析。推理不是凭空想像,而是对笔墨的探索,缘由,理解,分解....

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画鉴定亦如是也!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