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花梨六足折叠式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年代: 明

尺寸: 208×155厘米,高49厘米

“榻”字出现于西汉后期,它一出现便是一种坐具,而且是从床中分离开来的家具。《通俗文》载:“三尺五曰榻,独坐曰枰,八尺曰床。”《释名》 亦云:“长狭而卑者曰榻。”榻作为中国古典家具之一,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绘画中,也多有以榻为活动中心时的场景。折叠式榻始出于明代,而可折叠的其它类家具,交凳、交椅等这些方便出游的家具,元代即有。明清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折叠、折装携带的家具,除了椅凳、桌案,连这种结构复杂的床榻类家具也应运而生了。由于床榻折叠后,便于旅行携带,多受贵族所喜爱。

此黄花梨六足榻为折叠式家具,是榻的变体。其构思精巧,表现了明代匠师技艺的精湛,其遍布牙、腿的纹饰也体现了明末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大边在中间断开,用铁银合页连成,可以在此对折。中间的两足,上端做成插肩,用一根黄材连接成,H形的支架,当榻展开放平时,足上子与牙子拍合。榻折叠时,H形的支架可以取下来。定位在榻四角的腿足,可以折叠后倒卧在牙条之内。榻为有束腰三变腿外翻马蹄式,牙子及腿足雕卷草纹、花鸟、走兽花纹,雕刻稍嫌庸俗,但其形实不多见。明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讲到永嘉、粤东有折叠床,与此造型可能有相通处。

此折足榻造型简练古拙,榻面直线形式舒展豁达,三弯腿的曲线富有张力,既形成对比,又交相辉映,具有明末典型造型风格。只是满布的装饰过于繁杂,略显不足;同时折足榻的铜活关节之处,往往容易损坏。

由于折足榻存世量很小,黄花梨所制者更少,因而极具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