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石窟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项目开工

  7月4日,河南巩义石窟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项目开工仪式在巩义石窟隆重举行,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巩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刚、市政府副市长贺传伟、市政协副主席曹克强等领导出席开工仪式。
  巩义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像3尊,佛像7743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186篇,其中《帝后礼佛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皇家礼佛的宏大场面,雕刻精美,堪称国宝。巩义石窟是研究我国北魏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文物保护和申遗验收的要求,巩义市相继编制了石窟申遗、石刻保护、保护设施建设等规划方案,并通过上级文物部门审批。同时,陆续完成了文物修缮、周边设施拆迁、技术防范等保护工程。2011年,在各级文物、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财政又下拨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修缮石窟寺窟檐建筑,整治美化周边环境,对山体实施加固处理,增加排水沟等防护设施,进一步对加强石窟寺的保护展示。经过公开招标,该工程由具备国家文物保护施工一级资质、园林古建二级资质的河南华磊园林有限公司组织实施,计划工期140天,施工过程原则上不影响正常参观。石窟保护设施建设工程完工后,可以有效防止窟檐渗水对石刻文物的腐蚀破坏,消除山体冲刷、滑坡等安全隐患,进一步美化石窟寺整体环境,为申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强化旅游突破支撑做出更大贡献。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指出,近年来,巩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河洛康家、杜甫故里、石窟寺、慈云寺等文化遗产,着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巩义石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陆路起点,进一步加快保护展示步伐,事关整个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推进大局。孙英民要求,巩义市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管理,保证质量,共同解决好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争早日把石窟保护设施建设好,成为让巩义人民满意的优质工程,成为我省文物保护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同时,希望巩义市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全市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各项文物修缮工作更加深入、更有成效,继续发挥全省文物工作领头县、示范县(市)的作用,努力开创我省文物事业新局面。(河南省文物局 高俊)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