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出土三国吴简已识读九成 内容弥补正史不足

  经过10余年的整理,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14万枚三国吴简已完成清洗、揭剥、脱水等整理保护工作。长沙市简牍博物馆研究员宋少华2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近8万枚有字吴简已识读九成,其内容可弥补正史记载不足。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数量超过之前中国出土简牍的总和。吴简发掘后,被送到长沙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保护整理,后成为全球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的主要馆藏品。

  宋少华是长沙市简牍博物馆原馆长,长期从事三国吴简的整理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经过对清洗出的简牍研究鉴定,这批简牍是三国吴长沙郡所属县 (侯国)的行政档案文书,涉及赋税、户籍、仓库账簿、司法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书法艺术及社会生活等,具有 极高史料价值。

  “大部分史籍都是记载皇帝等上层社会,反映基层社会的文献材料非常少见,吴简的出土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宋少华说,对吴简进行研究后,可再现一幅三国孙吴时期的立体画面,了解当时基层政府机构的运作、赋税的轻重、贪官的处罚力度、家庭成员的构成等。

  据其介绍,在出土的14万枚吴简中,有10万枚有字迹。其中2万余枚仅存字痕,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无法识读;其余近8万枚吴简内容约为200万字,已识读出九成,整理出版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五卷专业书籍。

  目前,一批境内外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吴简研究,已发表各类论文400余篇,培养出20余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日本还成立了长沙日本吴简研究会,定期与长沙简牍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由于吴简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研究其实刚刚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宋少华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