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烧炭铜熨斗佛山出品(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个34斤重的铜熨斗是熨斗中的巨无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个34斤重的铜熨斗是熨斗中的巨无霸。

宝贝:民国铜质烧炭熨斗

持宝人:阿源

“佛山之冶遍天下”,随着全国各地发现的佛山制造铜铁器越来越多,这句话显得越来越有分量。阿源收藏的一件精致铜熨斗很有特色。对现代人来说,电熨斗就见过,烧炭铜熨斗少见了吧。

一个铜熨斗竟有34斤重

阿源介绍说,这款铜熨斗不久前曾拿去参加展览,算是见证佛山古镇的证物之一。这铜熨斗挺沉,约34斤重,高28厘米,长约25厘米,宽不到20厘米,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电熨斗形状相似。

熨斗底部明显宽出腰身,中间镂空,顶部是盖子,盖子上打着铭牌,有把手,把手的手柄处为木质,以方便握持。熨斗的顶部可打开,熨斗中心是空的,用以放置烧着的木炭,顶部铭牌旁有一个铜质的栓子,用来固定熨斗顶不滑脱,以保障木炭安安稳稳呆在熨斗中。其工作原理和今天的电熨斗、蒸汽熨斗是一样的,在衣服上洒点水,用热量蒸发水分将衣物熨平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熨斗的铭牌上写着:“佛山直義街胜利号造”,下面又写到:巧造家用、炉灶专造、铜铁水“?”(由于铜锈,此处看不清为何字,记者在《辞海》中查阅得知,古时将没有脚的铜鼎称为镬,南方人也把锅称为镬,所以推断此处应为“镬”字)、铜煲火窝、铸造生铁、什货发客,这些大概写的都是“胜利号”所能承担的业务。

民国铜熨斗为祖传

其实在佛山,这个东西更容易被叫成“烫斗”,以前记者在开平碉楼中也看到过类似的烫斗,只是个头不及其庞大,做工也远不如这个精致。阿源告诉记者,这只铜熨斗是祖上留下来的,小时候看过爷爷使用,直到后来有了电熨斗,这个精致的铜熨斗才宣告退役。

听爷爷介绍,祖上是做纺织工业的,家里曾有个小作坊,所以这只熨斗很可能是当时作坊里使用的工具,代代相传到现在,因为制作精致,所以一直被阿源当宝贝收藏。有收藏家也提到,铜质的熨斗流传下来的不少,不过制作如此精美,保存这么完好的却并不多。

据古玩鉴定家冯炳昌推断,该铜熨斗制作工艺接近现代工艺,应该为民国中后期作品,取名胜利号的也有盼望抗战胜利的意头,该熨斗的市场价值较高,可达3000元左右。

讲古

佛山铸铜业辉煌一时

其实在很多保存下来的佛山制造铜器中,经常可以看到升平街、直義街、栅下等字眼,但是记者查阅佛山志发现,并没有查到有关直義街的介绍,而胜利号更是无从查起,有行家猜测,胜利号可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胜利号的。

据史料记载,佛山铸铜业铸造产品主要有铁鼎、铜钟、铜较、铜锁等,它们是佛山特有的行业。当时铸造店共有三十余家,从事人员也有300名以上。铸钟鼎在大基铺大基头、尾一带地方,铸小件则在潘涌大新街一带地方,铸铜较则在沙洛铺青云大街、南便街(巷)一带地方(现松风路附近),铸铜锁则在沙洛铺内福庆里。但在佛山沦陷后,绝大部分店号先后闭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