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黄河65周年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折点

今年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65周年。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12万余人,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指挥下,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审时度势 调整战略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拿起武器,用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截至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能用于机动的兵力仅剩下40个旅。由于重兵深陷在山东、陕北战场,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战场之间的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同国民党方面的情况相反,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强,士气高涨,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增加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之后,又挫败其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并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蒋介石及国民党军事当局,违背国共两党达成的黄河归故的协定,强使黄河于3月15日提前归故,构成了从风陵渡到济南1000公里的“黄河防线”。凭着这条号称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防线,实施中央防御,协调其山东、陕北两个战场的战略联系,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状阵势。他们妄图沿黄河的“乙”字形流向,在陕北,把解放军压迫到黄河以东,在冀鲁豫,把解放军挡在黄河以北,在山东,把解放军赶到黄河以西,集中包围于“乙”字背兜内,聚歼解放军于华北解放区内。这就是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所谓的“黄河战略”。c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洞察到国民党实施新战略后,其兵力分散,中间和后方空虚,机动作战力量不足的弱点,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194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先后作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转入战略进攻的新的部署。即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刘邓大军),于6月底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先后在鲁西南寻歼敌军,然后逐步向豫皖苏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三十八军和新组成的第九纵队(陈谢大军),自晋南强渡黄河南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策应西北野战军和刘邓大军。陈毅、粟裕指挥化东野战军六个纵队及特纵组成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陈粟大军)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配合刘邓大军南进。三路大军的任务是挺进中原,成“品”字形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策应内线作战。同时,中共中央还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分别在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策应三支南进大军中央突破的行动。这样,在南线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进攻态势。

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调动敌人回援后方,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

军民一心 周密备战

根据中共中央新的战略部署,1947年6月3日,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在6月底突破黄河防线,南下作战,挺进中原。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迅速行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对部队进行集中整训,普遍进行大反攻的形势与任务教育,开展立功运动,召开英模大会,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练兵运动。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召集各纵队首长会议,讨论转入战略反攻的各项准备工作。21日,邓小平政委在野战军直属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战略反攻的动员报告,解答关于时局和任务的几个问题。22日,刘伯承司令员颁发了《敌前渡河战术指导》。22日夜,刘伯承司令员作动员报告,分析一年来的形势,指出拿一只拳头打出去的重要战略意义,要求大家作好连夜出发的准备。对预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敌情,也作了周密的勘察和调查。刘邓首长指出,这次渡河作战:(1)处于夏汛前的水势;(2)处于敌刘汝明在南岸宽达300多里的地带组织河防封锁状况之下;(3)处于南岸老解放区游击战争的有力掩护之下;(4)处于我军已准备了渡河器材的状况之下,加之,守备黄河南岸的敌军,自恃水深河宽,麻痹大意,这正是我们发动战役的良机。刘伯承司令员对渡河一战,还提出一些指导原则:我军在敌前渡河的行动上,必须有秘密而周到的准备,突然而果敢的实施。在渡河指挥上,南岸部队(包括地方武装及民兵)应背击河防之敌,先肃清、扫除我军渡河点的河岸之敌,以掩护我军主力渡河登陆;我军主力应乘夜间黑暗,突然实行宽大正面的渡河,务期抓住敌人弱点,突破纵深,再由敌侧背力求由南向北果敢兜击敌人,压迫敌人于河岸,各个歼灭敌人一部或大部。26日,又发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并命令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三旅于27日夜秘密渡河,与原在黄河南的独二旅共同接应渡河大军。同时调动一部分主力部队于29日出击,攻克豫北封丘、延津、滑县、汲县四城,进而再下博爱、沁阳,使新乡之敌陷于孤立,形成我军沿平汉路两翼出击的态势。实际上,这是解放军声东击西和主、支作战相配合的打法,目的是迷惑敌人,便于突破黄河天险。至此,在军事上,解放军已作好了强渡黄河的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晋冀鲁豫野战军顺利突破黄河天险,鲁西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全力投入到支援渡河作战的准备工作中。1947年春,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大规模战略反攻的时候,鉴于黄河不久就要回归故道,冀鲁豫区党委于2月10日作出了关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决定,任命王化云为司令员(不久,曾宪辉接任司令员),刘茂斋为副司令员,郭英为政治委员。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南北交通和河防安全。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河防指挥部先后在高固(北坝头)、李桥、张庄、林楼、孙口、位山、齐河等处设立了7个航运大队,每队500--600人,20--30只船,每个大队根据人数和船只多少,编4至6个中队(连)。这些人全部实行部队编制,享受与军人同样的待遇,集中驻守,集中学习,集中训练。为了上下统一,从行署到县、区均建立了黄河河委会。3月,冀鲁豫行署发出《关于封购各村大树用以造船的紧急通知》,将造船数目下达到沿河各县,提出每只船封购5把粗的杨树5棵。4月21日,冀鲁豫行署发出《为防险自救对沿河各县征购苎麻以应急需的训令》,要求东阿、平阴、河西、张秋、寿张、范县、濮县、鄄城、昆吾、濮阳、长垣等11县,于月底各完成征购苎麻3--5万斤的任务,并规定了合理价格与拨付粮款的具体办法。5月28日,冀鲁豫区党委向长坦、昆吾、濮县、范县、寿张、张秋、东阿、河西八县发出征调水兵、水手的通知,并下达了具体征调数目,要求按照条件于6月5日前完成任务。6月17日,冀鲁豫行署又发出《整修军运大路及协助军运》的第21号训令,要求沿河群众整修道路、安全运输、保护物资。为了做好船只准备,冀鲁豫行署还召开沿黄河各地专员、县长和黄河修防处主任会议,部署建厂、筹料、造船、征船等工作,确定建立4个较大的造船厂。会后,各地紧急动员起来,封购大树,准备苎麻,到蒋管区采购桐油,挖铁路,凑钢材,昼夜奋战,赶造船只。沿河各县还建造了一些小型造船厂。仅范县就建造小船厂10个,动员木工300余人,铁匠100余人,武装民兵400余人,修理旧船100余只,造新船54只。这些船少可坐二三十人,大可坐一百多人。寿张县陈楼造了一只最大的船,船身漆成蓝色,被称为蓝船。木船造好以后,为防止国民党军的炮击和飞机轰炸,各船厂有的把船加上伪装藏在村子里,有的把船藏在地窑中。工程大的一些船坞,除了建有藏船的地方外,还挖了若干条长400多米、深3米、宽30米的引河。藏在村子里的船,为能顺利下水,都安上了轮子,渡河时用牛拖下水去。鲁西沿河各县还开展紧张的战勤服务,一方面为驻军腾房、做鞋、磨面、运送物资草料;一方面组织民工抢修道路,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轮战团(河防民兵),沿河8里以内的村庄直接受河防指挥部的调遣。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日子里,仅筑先县就支援面粉十几万斤、麸子l万斤、玉米1万斤、绿豆2万斤,柴草23万斤,派出担架1800付,合计出动民工7200多人。黄河北岸还是重要的兵源基地。在1947年四五月份掀起的参军高潮中,据阳谷、南峰、观城、寿张、范县、张秋、清丰、清西、濮县、昆吾、筑先11个县统计,参军人数达3.7万人。其中涌现了许多集体参军、妻送郎、父送子、兄弟相争的典型。英雄的鲁西人民,用一颗赤诚的心,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

突破天险 聚歼守敌

 1947年6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作战命令》,具体作战部署是:冀鲁豫军区独立1旅6月27日先期秘密渡河,接受一纵杨勇、苏振华指挥,围住肖皮口之敌,并于30日拂晓,以一部秘密开至戴庙至孙口段黄河南岸隐蔽,黄昏时到达渡河点,掩护一纵队渡河。该旅主力同时于拂晓时包围封锁郓城及割裂其以北地区之敌,待一、二纵队主力赶到后歼灭该敌。独立2旅接受六纵杜义德、韦杰、鲍先志指挥,配合所在军分区武装,围住或歼灭皇姑庵之敌,并于6月30日拂晓以一部秘密到达旧城集至临濮集段隐蔽,黄昏时到达渡河点。该旅主力于同日拂晓包围封锁割裂鄄城及其以北之敌,勿使缩集鄄城,待六纵部队赶到后分别歼灭。独立3旅驱逐沿岸之敌,首先割裂陶楼、张庄、郓城之敌,策应主力渡河。由于我地方部队先遣偷渡,不仅驱逐割裂包围扫荡对岸之敌,接应主力南渡,而且使敌误认为主力是从300华里河防线以外的渡口偷渡,把兵力向这些渡口增调,减少主力渡河的压力。在上述部署的基础上,一、二、六纵队于30日夜间同时实行正面强渡。第一纵队分经位山、张堂、林楼(张秋以南20里)诸渡口实行正面渡河,尔后即沿肖皮口直向郓城以东以南地区急进,并与独一旅分别由郓城之东、西、南三面向北兜击上述地区已被包围和割裂之敌,以求全歼。第二纵队分经林楼、孙口渡河,以一个旅围歼皇姑庵之敌,主力即沿肖皮口、郓城以西地区分别向东北协同一纵兜歼敌人。第一、二两纵队由黄河南岸之岳庄经黑虎庙到潘溪渡之大堤为分界线,线上属第一纵队。第六纵队分经李桥、于庄、大张村诸渡口渡河,尔后即在鄄城以北地区分别包围割裂歼灭敌人,防敌向西南逃窜。三纵为战役总预备队,于30日进至白衣阁地区,尔后视渡河情况,随二纵或六纵渡河,适时扩大战果。

6月30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正式发起渡河作战。渡河纵队在炮火掩护和先期到达南岸的地方部队的接应下,以迅猛的动作,在濮县临濮集至东阿位山300华里河段上,实施强渡。在强渡中,水手们展开了立功比赛。有的一个夜晚就摆渡十五趟、十八趟,甚至达到二十趟;有的船破浪前进,五分钟驶到对岸;有的负了伤,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摇橹撑船。担任突击队和前卫的野战军健儿,更是英勇顽强。在孙口渡河的某部四连的勇士们,坐着12只小船驶向南岸。作为前卫的二排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淤泥,用手榴弹炸毁敌人地堡,强行登岸。第六纵队十六旅七连的40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强行渡过黄河后,立即扫清黄河岸边的敌人,占领了滩头阵地。某部三营被指定为强渡黄河前卫营。为迅速渡过黄河,三营每连加制了三至四个木排,并以七连为尖兵连。全营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以“中”字形排列实施强渡。行至河心,有的木排被打坏,战士们就将重机枪用高个子战士架起,边打边泅渡前进,打得敌人弃械而逃。最后全营只一伤一亡,创造了敌前强渡的成功战例。经过一日两夜的英勇奋战,晋冀鲁豫野战军胜利强渡黄河天险,蒋介石苦心经营的150公里“黄河防线”全面崩溃。

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后,立即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7日总攻郓城,将守敌全歼,10日夜攻取定陶,全歼守军,14日全歼进击六营集之敌,28日歼灭羊山集守敌六十六师,俘敌师长宋瑞珂,取得了渡河作战第二阶段的胜利。至此,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黄河南岸激战28天,歼敌9个半旅共6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战役,迫使国民党从西北、山东和中原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17个半旅向鲁西南驰援,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道路,同时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作战。7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祝鲁西大捷》的社论,向全国、全世界宣告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飞渡黄河、激战鲁西南的伟大意义:“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总攻动员令;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黄河阴谋;鲁西大捷答复了蒋介石的无耻造谣。”鲁西大捷“显现了南线反攻的伟大远景”。 鲁西南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经休整,迅速甩开将要向包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从8月7日起。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