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双泉村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位于木兰山南麓的木兰川,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40多栋明清时期古民居。
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如今,这里制陶业仍十分发达,远近百余里还有很多人家保持着用木兰“川里货”的习惯。
大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主要是清嘉庆年间)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春日里走进大余湾,老宅虽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湾人的岁月如同一首悠长舒缓的歌: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这也正是这个古村湾历时600多年绵延发展至今仍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
由于显著的建筑特点、人文特点,2002年11月,大余湾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黄陂区就完成了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和修建的两部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按照规划,投资商将对大余湾总投入约1.5亿元,建设“三线十二节点”、“五个自然组团”、“前庭后院”。建成后的大余湾将形成古建筑参观区和后山体验区。
古建筑参观区通过对5户重点古民居的展示和百来户民居的集中打造,让游客从房屋的精雕细琢中、从装饰摆设的讲究中、从家庭文化的打造中,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后山体验区以大余湾600年的人文历史、典故传说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爬山的过程中去探寻、去体验,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风俗民情的传统——晒米石的传说,大余湾的读书传统——西峰尖的书院和文庙,大余湾繁盛的根源——葫芦塘探秘等等。两个区域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余湾的综合旅游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