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曾侯乙编钟 千年绝响音震世界

破土而出唱罢一曲 就此决定复制编钟
1978年5月17日凌晨,随州擂鼓墩,古墓发掘现场机器轰鸣。
“起!”指挥人员一声令下,一座2400多年前诸侯国国君的墓葬椁板离开了墓穴,一座穿越历史的神奇古墓,“轰”的一声就此打开,此时,整个发掘工地异常地安静。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椁板下存满了混浊的泥水。“上抽水机!”大型抽水机被小心安上,随着抽水机低沉的声音,水位缓慢地下降。
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被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2400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件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曾侯乙编钟惊现于世,震惊世界,他的出土立即创下了多项纪录: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震惊文化界、文物界、科技界,更震惊中国乐坛。
6月28日,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家李纯一、黄翔鹏等人到达随县,他们对全套编钟逐个进行测音。“测音之后,专家们在现场演奏了一曲《东方红》,这是千年绝响!声音远播,举世皆惊!”现任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感叹说,一曲唱罢,专家们就心疼不已,如此珍贵的文物,怎能随便敲击呢?复制编钟的念头就此萌生并敲定。
千古奇乐琢磨不透 多次失败泪湿衣襟
不过,编钟的复制工作真正开始的时间是1979年3月。万全文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技术人员进行科研试制。
两次参与编钟复制、两次主持编钟复制工作的省博物馆市场部马业平主任对这一经历感慨不已。接受第一套编钟的复制任务时条件非常艰苦,马业平作为普通的技术工人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他们渐渐对雕模、制模、翻模、青铜浇铸、定音等工艺流程了然于心,编钟的复制工作一天天推进。
“要把编钟做得形似并不难,而真正难的是神似!”马业平说,除了外形以外,关键是做出来的编钟,要与原编钟的发音一模一样!对此,许多音乐专家赶赴现场,指导调音。
调音的过程并不简单,马业平说,实际上就是先将编钟做得很厚,也就是做出来的编钟的音比原编钟的音要高,然后一步步将其打磨削薄,慢慢降音。由于初期对编钟不太了解,做出来的编钟比原编钟的音要高出1000多个音分,所以降音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工人们不得不白天晚上连轴转。
“打磨编钟,铜粉散布整个房间,一天下来就整一个铜人!”马业平说,在复制编钟的过程中,一切艰苦都是快乐的,但有一次让他非常心痛。
一次,一件编钟大件制作完成,调音降音也初步告一段落,这个复制件,与原件音分只差30余个音分了!马业平继续打磨很久,音分却始终不变,他和专家们再一次小心打磨降音时,发现经过极为微小的一次打磨后,音分突然降了七八十个!这,意味着花去数万元资金,几个工人夜以续日地赶工的这件编钟,就此报废了!马业平和在场的众多专家们全都欲哭无泪,瘫坐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
这样的失败,马业平和他的团队经历了很多次,不过也就是在这样的失败之下,复制团队慢慢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制作工艺流程。
首次复制耗资百万 历时五年成功结果
1982年底,编钟研究组成功复制出了上层钮钟12件、中层甬钟14件、下层大甬钟2件,共28件,基本上做到外貌、声音与原件一致,并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在编钟复制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1983年1月7日,国家文物局在武汉召开了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复制件获得通过与好评。1984年7月,6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又完成了全套编钟的复制研究工作。文化部于同年9月5日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了鉴定验收,认为复制件达到了“形似、声似”的复制要求,并颁发了验收证书。1985年,此项成果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了解,当年研究及复制这套编钟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耗时达5年之久。
在第一套复制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博物馆又先后为随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台湾鸿禧美术馆以及陕西黄帝陵等单位各复制了一套。在这几次的复制过程中,无论铸造技术、工艺流程、调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古乐器复制技术鉴定标准。
编钟“替身”漂洋过海 奥运世博音震世界
虽然编钟的复制件很多,但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只奏响过三次。第一次是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及专家演奏过《东方红》。第二次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进京演奏过《欢乐颂》等曲目。第三次是在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特地来到省博取音。此后,编钟原件再未敲击。“而实际上从1984年编钟复制件成功面世后,编钟原件再未离开过省博物馆。”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说,此后的对外交流全由复制件完成,编钟“替身”漂洋过海,完成了很多惊人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编钟复制件在省博演奏厅每天多场次演奏,接待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前首相希思、德国前总理科尔等多个国家的首脑。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自1983年成立以来,编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余场,涉足20多个国家和地区,6亿多人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神采,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在中国聆听了编钟演奏。
几十年来,无论是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或者是世界各国大型活动,总少不了编钟“替身”的身影,它总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智慧的湖北人,完成了复制编钟这个艰难的任务,而编钟“替身”在漂洋过海、宣扬中华文化、广交友谊的任务中,继续创造着奇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