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发掘带动旅游经济 考古与商业利益难取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闲来无事的时候,杨继德总是喜欢用手挡着脸,回避游客的照相机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此后的30多年里,近1亿人来这里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随着发掘的逐步展开,考古专家们一直坚守在这里。

他们不仅发掘出了众多震撼世界的兵马俑,也让这里成为国内少有的最赚钱的旅游区之一。而在周围,那些依靠旅游业富裕起来的人,依旧变通各种手法守着这份赚钱的门道。

一位老人说,这些年,这里什么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脚下踩着一块宝儿地——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摄的图片看:从骊山到华山的山脉走势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

秦始皇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可周边的农民却没有那么幸运。根据历史记载,这里的土层大多是洪水从骊山冲刷下来的泥沙土,根本无法耕种,再加上极度缺水,年年都没粮食吃,当时外地姑娘都不嫁到这里。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此后的30多年里,近1亿人来这里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随着发掘的逐步展开,考古专家们一直坚守在这里。

他们不仅发掘出了众多震撼世界的兵马俑,也让这里成为国内少有的最赚钱的旅游区之一。而在周围,那些依靠旅游业富裕起来的人,依旧变通各种手法守着这份赚钱的门道。

一位老人说,这些年,这里什么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脚下踩着一块宝儿地——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距西安市城区约37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摄的图片看:从骊山到华山的山脉走势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

秦始皇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可周边的农民却没有那么幸运。根据历史记载,这里的土层大多是洪水从骊山冲刷下来的泥沙土,根本无法耕种,再加上极度缺水,年年都没粮食吃,当时外地姑娘都不嫁到这里。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多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让秦始皇陵所在的西杨村和下河村发生了巨变,家家住小楼、家家有汽车成了当今村民们的真实写照。“现在,人人都在搞旅游,有的人开饭馆,有的人开车,有的做导游,有的卖纪念品,脑子活点的日子早过上小康生活啦!”西杨村村民杨长发对记者说。

每天,杨长发开着自家的汽车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口拉游客,一天下来至少能赚三四百元。对于生活负担并不重的村民来说,这样的日子让他们很容易富裕起来。

这样的商业氛围,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感到格格不入,这些常年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不得不用围墙把学术和商业分开,“我们始终把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张天柱对记者说。

炎热的夏天,馆内、馆外,两个世界。

考古很重要 商业难回避

自1976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始建开始至今,博物馆共有3位“掌门人”,这3个人见证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无到有,逐渐商业化,再到过度商业化的一个过程。

“老馆长干了一辈子,直到卸任,兵马俑坑的发掘工作还没有结束,他是兵马俑发掘最权威的见证人。”谈到首任馆长袁仲一,张天柱的语气里充满了尊敬。

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仲一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他和一批老考古工作者一起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先后发现了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发掘陶俑陶马约8000件,它们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考古发掘是财力投入很大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前期基本都靠国家投入资金建设,自从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后,通过门票收入,考古经费,我们基本能自给自足。”张天柱说,随着游客的人数越来越多,博物馆周围的商业气氛也越来越浓厚。

1998年,袁仲一卸任后,吴永琪开始担任第二任馆长。这位从讲解员干起的馆长,是业界出名的文物修复专家。在他的领导下,秦俑保护技术逐渐成熟,给今后发掘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在考古之余,作为馆长,他需要面对各种商业化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人提议打开秦始皇陵,他说,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帝陵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历史遗址的价值和挖开不挖开它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旅游来说,我觉得挖陵挖墓来吸引游客就像吸毒一样。”

“我们只做研究,不鼓励商业开发。”现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曹玮对记者说,由于功能增多,3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就已“升级”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但因为博物馆的特殊意义,这个称谓也被保留了下来。

在曹玮看来,第三次发掘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秦始皇帝陵与商业并无太大关系。

可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不断有新的内容提供给游客,才能极大地吸引游客眼球,“不断推出新内容,像挤牙膏一样,不断地向游客推出新东西,引起人们新的兴趣,让人们来观赏。”一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专家对记者说,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就是如此。

考古不差钱 必须有看头

2009年,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申茂盛全程参与,到2012年,他开始担任领队,并且有发掘、文保8名业务人员及9名技术工人,至今他和他的团队只发掘了200平方米的范围,这与他们最初5年发掘2000平方米的计划相去甚远。

“3年发掘,每年要花50多万元,虽然考古的速度受到影响,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上,更细致的工作将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申茂盛说,发掘还会继续,投入也会继续,博物馆对他们并没有时间要求。

申茂盛说,之所以有这么足的底气,“是因为我们现在考古并不差钱。”

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门票收入一直归博物馆所有,历年来,兵马俑博物馆门票价格也在发生变化,从原先的90元到110元再到现在的150元。“现在我们每年要给临潼区上缴门票收入的15%。”张天柱说,这些都用于博物馆的一些周边的建设。

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愿意透露每年门票收入的具体数字,但兵马俑的巨大商业前景是毋庸置疑的。1997年6月25日,陕西省决定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

随着这些年的开发,150元的“一票制”门票除了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也能参观秦始皇陵博物院。“与兵马俑博物馆比起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只能参观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和百戏俑坑博物馆、石铠甲博物馆,并且数量和等级都没办法与前者相比。”百戏俑考古领队的张卫星对记者说,虽然两者之间只差1.5公里,可参观人数却有天壤之别。

“我们希望这些年的发掘和研究,不仅能发表学术论文,也能转化成看得见的成果。”上述专家说。

秦俑发现人 忙签名售书

在这个奇特的地方,有人忙着搞研究,也有人忙着赚钱,并不矛盾。

作为主体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只负责两个旅游地的门票收入,其他旅游经营性收入则由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负责。于是,在博物馆周边出现了众多的纪念品销售部。对于博物馆的导游们来说,除了解说一次能赚到50—100元外,带游客去纪念品销售部购买纪念品,是他们最大的收入来源。

一位导游领着十多名游客参观完3个兵马俑坑后说:“参观到此还没有结束,大家都知道兵马俑是由几个当地农民打井发现的,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看看当初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继德老先生。他现在是咱们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有时候会在这里给大家签字售书,但他不经常在,如果今天见着了就是大家幸运,可以买本书找发现人签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进到销售部,游客们果然发现一处悬挂着“秦俑发现人杨继德先生签名售书”横幅的角落坐着一位老人,身后大幅照片写着他发现兵马俑的事迹。在无人需要签字时,老人始终拿手挡着脸,避免别人拍照。

一位外国游客赶紧过去花了180元买了一本书,老人赶紧掏出笔签字、拍照,一分钟后,老人又恢复了原来的姿势。

“我们根本就没有任命过任何一个发现人为名誉馆长,这都是旅游公司为了赚钱搞的噱头。”张天柱无奈地说,这样的情况已出现了多年,但因经营不归他们管,他们也没办法。

从博物馆出来,一位导游豪情万丈地对身边游客说:“全中国都要感谢秦始皇,没有他,世界怎么会关注这里。”

2000多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一个奇妙的地方。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