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牛人”携手推动大思潮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二


引子
武王伐纣,殷商灭亡。灭亡之前,“大邑商”做出了最后一个动作:“失国埋卜”,将270多年积累的王室档案——龟甲卜骨,深埋于王都之下。商王室曾广为使用的甲骨文,遂在后世失载,3000多年不为人知。
昔日王都成为庄稼地,3000多年,一代代农民在此耕作,想必无意中都会挖出甲骨,但没人当回事。十九世纪后期,有人把挖出来的甲骨视为“龙骨”,认为可以入药治病。这下“坏了菜”,农闲之时,成群结队的人挖“龙骨”,论斤卖给药商,每斤仅值几枚铜钱。著名学者王宇信先生将这个时期称为“药材时期”,人们一剂剂、一锅锅不知吃掉了多少甲骨!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患病,医生所开的“龙骨”令他瞪大了眼睛:上面竟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经仔细研读,他认为那是“篆籀”之前的文字,于是出重金收买,成为第一个鉴定并收藏甲骨文的人。
自此,不少学者和达官贵人竞相收购,安阳甲骨避免了被“吃掉”的厄运,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宝,数年间身价倍增,甚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
为了挣钱,附近村民甚至在地里搭棚埋灶挖甲骨,此为持续30年的“盗掘时期”。虽挖出了难以计数的甲骨,但不仅众多甲骨卖到了国外,而且殷墟其他遗物,以及土层环境等科学信息遭到了破坏。殷墟亟待科学发掘。
接触甲骨文之后,董作宾敏锐地意识到,发掘、研读殷商甲骨,将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功。不过,科学发掘靠一人之力绝对不行,他深知其中艰难,怀揣梦想,苦等数年,终于在社会大思潮推动下,与被称为“学界第一牛人”的傅斯年携手,开启了殷墟的科学发掘时代。
甲骨上看到“出头之日”
从南阳县师范,到开封育才馆,再到北大国学门,五六年时间,董作宾坐“电梯”般进入中国最高学府,问学于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一流学者间。
这样的上升速度,很多人会产生“高原反应”般的眩晕。但董作宾却一点儿没“晕”,他很快发现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在商代占卜用的甲骨上,他看到了能让自己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人生大机遇。
1924年暑假,教授们都离校享受假期去了,北大宿舍炎热难耐,董作宾就与同学庄尚严搬进了一间大办公室,那里既宽敞又有穿堂风。当时董作宾学的是歌谣方言,庄尚严学的是考古。
一天晚上,董作宾忽然从地铺上坐起来,郑重其事地对庄尚严说:“我有一个主意,你如同意,咱俩一同到我们河南安阳发掘甲骨如何?你学的是考古,田野工作是你的强项;我是河南人,对地方关系可以搞得好。这是一条有广大发展的道路,比局促在这里有前途多了!”
庄尚严一听睡意全无,也当即坐了起来。董作宾说的,确实是个大机遇,那时候研究甲骨文的人寥寥无几,这个领域广阔无边,不可限量。
不过庄尚严很快产生了很多顾虑:“你的想法很好,只是你我二人,一个搞歌谣,一个学考古,研究甲骨文,最基本的是训诂、文字学等,我们一无根基,如何能拿下来?”
董作宾不以为然,抢过话头:“若要您学好文字、训诂,人家的甲骨文字典早在书店里卖了呢,还有咱们的机会?”
略顿了顿,董作宾继续说,“为今之计,只有占先,一面发掘,一面研究。有了新材料,就有新问题,这问题就逼着你去细心思考、逼着你学金文小学,自然会有新局面、新结论……旧路已被人家占满,不另辟新天下,哪有咱年轻人出头之日?”
董作宾最终没能说服庄尚严。不久,庄接受学校派遣,前往日本研究考古学。董作宾只能暂时把梦想揣起来,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后来,董作宾如愿成为考古学家、甲骨学家。庄尚严也“跑偏”,没有干考古,改研究博物馆学。数十年后,他回望往事,十分感叹:“能思、能言、能行,是董作宾有大成就的起点。”
结识“第一牛人”傅斯年
1925年春天,董作宾从北大国学门毕业,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北大国学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到三年,他转了四个地方,现在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当时却是常态,那时的大学充分开放,教师自由流动,教授们都是这么过日子。
那三年,董作宾在中州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约一年半;在北大时间最短,仅一两个月,为抗议张作霖任命的教育总长刘哲撤并国立九校,他与师友一干人等集体辞职,相携南下广州,时为1927年秋。这次广州之行,让他遇到了终生知己傅斯年,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傅斯年是“五四”时期著名学生领袖,在英国、德国留学七年,兼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界,傅斯年曾被称为“第一牛人”,胡适认为他是“稀有的天才”,认为“他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1926年冬,傅斯年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董作宾来到中山大学时,傅斯年正创办《周刊》,在该刊发刊词中,他发布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主张:“我们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建设许多的新学问。”
这样的学术主张,与董作宾三年多来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实际上,走出书房、摆脱故纸堆的束缚、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正悄然来临,董作宾无意间站在了这种社会大潮的前列。在不久的将来,他将在这大潮的推动下,取得如日中天的大成就。
不过好事多磨,董作宾还没来得及与傅斯年合作,就接到一封家信,他母亲重病瘫痪在床。接信后,董作宾当即北归,此后半年多,他都在家乡伺候母亲,无法回中山大学,只是应邀在省立南阳中学任教。
这半年多,傅斯年大展拳脚。
1928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傅斯年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所长,主张“要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以“新问题、新材料、新方法”走向科学之路。
他的很多名言,长期影响着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们只是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就明显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那段时间,虽然董作宾远离了学术中心,但所幸他是在河南老家,要“动手动脚找东西”,河南是谁也无法忽视的地方。傅斯年先后聘请董作宾为史语所通信员、编辑员,让他调查洛阳三体石经和安阳殷墟甲骨情况。
董作宾发掘甲骨的梦想,顿时豁然明朗起来。
“动手动脚找东西”
1928年8月,董作宾与恩师张嘉谋自南阳启程,先往洛阳调查三体石经,然后经黄河北上安阳,直抵殷墟。
殷墟盗掘至此已持续30年,还有没有科学发掘价值,不论傅斯年还是董作宾,心中都没有数,因此才有这次调查。
此前13年,“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就曾打探出甲骨出土的确切位置,专程赶到安阳小屯,看着眼前不知被人翻腾了多少遍的原野,发出了殷墟“宝藏一空”的断言。赶往安阳的途中,董作宾心中想必十分忐忑。
到安阳后,他们先在省立安阳中学落脚。该校校长张天骥是安阳名流,与张嘉谋是多年故交,热情接待,并详尽介绍所知情况。三年前,张天骥曾做过调查,小屯一带田野中无字甲骨俯拾皆是,运气好的话,用树枝向下挖一尺,就能挖出有字的甲骨。
董作宾询问最近是否有出土的,张天骥明确告诉他,某人刚刚挖出一完整龟甲。
随后,在安阳高中一位老师的陪同下,他们前往小屯。在村里,他们用三块大洋,就买到甲骨小片100多个,也看到有人兜售大块甲骨。村民告诉他们,不断有人挖出甲骨,小块的都扔了不要,女人和孩子在旁边拾起来,攒成堆卖钱。
他们花钱雇人带路,找到出土甲骨的地方,细心考察,确定可以进行发掘的地点。
两天的调查,董作宾已经确定,殷墟绝非“宝藏一空”,而是仍有巨大科学发掘价值。他很快写出《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由此次调查而知者,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吾人于村中亲见之品,又皆新近出土者……甲骨既尚有留遗,而近年之出土者又源源不绝,长此以往,关系吾国古代文化至巨之瑰宝,将为无知土人私掘盗卖以尽。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傅斯年接到董作宾的报告和发掘计划,当即决定由史语所承担殷墟发掘责任,致函董作宾让他筹备发掘事宜,并汇经费1000元。
当时科学考古的意义不为人知,发掘甲骨并非易事。傅斯年、董作宾动用了蔡元培、冯玉祥、张钫等各种关系,消除考古发掘的各种障碍。靠着“会办事”的特长,以及能吃苦的“草根范儿”,董作宾成功挖下殷墟发掘第一铲土。这一铲子下去,“挖出”了殷商信史,“挖出”了中国考古学和甲骨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