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曾出武举人 练功石锁后人不愿捐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举人留下的石锁中,一个已破裂,另一个被砌进石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同治七年皇帝下发于郭武举父母大人的奉天诰命(圣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察石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经百年的传世石锁破裂背后,是劝捐导致的文物流失

写在前面

走在昔日运送圣旨的官员曾走过的乡村小路,那土地上的每一粒沙尘似乎都被尘封上一层神秘与高贵。午后的阳光,让这片神秘的土地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得些许沉寂,没了往日的古韵,却变得似乎更加平易近人。

闲聊悠然的老人、奔跑嬉戏的孩童,百年前这里的祥和依旧。在族人的记忆中,曾受到皇帝嘉奖的郭武举让每个人对他都敬畏有加,个子不高,身着盔甲、勇猛地骑马疾驰而来,曾担任左宝贵副将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每日清晨双手抡动着百斤重的石锁,转动间风声阵阵,气势可想而知。

而今,时光流逝,那座小村、那对石锁、那份神秘、那段泛黄的历史永远留在族人的记忆中……

十余年间,尽管多次协商,石锁现在的拥有者郭淑珍一家却终不同意将其捐出,因流落民间得不到好的保管,石锁已经风化破裂。

伊通博物馆顾问郭相武也是郭氏后人,他也曾多次前去劝说,未果。因郭武举(郭维城)这位曾担任左宝贵将军副将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的武举人始终被族人视为骄傲,究竟为何不愿捐出石锁,因为钱,还是想要留作纪念?这一点让他也百思不得其解。

与文物打交道近30年的伊通博物馆馆长张文彬说,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必须献出来,传世文物属个人所有,文管部门只能劝说却无权强求,只能无奈看着包括这对石锁在内的一些有价值文物流失掉。

A小村踏访

郭杂铺屯大多数人仍是郭姓

若不是亲自走进那座小村,或许凭着想象永远无法刻画出这小村难得的宁静、祥和。快二百年了,郭杂铺屯至今居住的人都以郭姓为主,他们之间有着捋不断的关系。同治七年,皇帝下发诰命,赞扬小村郭武举(郭维城)父母教导有方,从此郭武举成了小村的骄傲。百年光影转瞬,关于郭武举的故事世代相传,即便3岁孩童也能娓娓道来。

莫里青乡兴宏村郭杂铺屯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北部,百年来,这个屯子最出名的是族人的和谐,凡事有商有量,全村都是郭氏族人,大事小情都会相互知晓。

郭相武,吉林省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曾帮助几十件流浪文物找到家,同时,也是郭氏族人的他多年来帮助伊通博物馆找回十余件有价值的文物。

“郭杂铺屯的来历很简单,当年就是我们老郭家在那里开了个杂货铺,而村里几乎都是郭家人。郭武举如果在世的话应该是一百四五十岁了,我的祖母在世时对我说,郭武举为人刚正不阿,每日清晨他都会叫大家起来一起锻炼身体,而他双手各握着一个184斤重的石锁锻炼,旋转的时候都能听闻嗖嗖的风声。”

B捐赠诰命

后人将同治皇帝诰命捐给国家

6月,长春不知为何阴雨连绵。11日,时阴时晴,下了高速公路,记者径直来到伊通县博物馆。该馆内至今收藏着同治七年皇帝下发于郭杂铺屯郭武举父母大人的奉天诰命(圣旨)。1986年,伊通县临时抽调各部门工作人员,成立了发掘满族文化遗产办公室,当时是7个人。

现今的博物馆馆长张文彬就是当年被抽调上来的,或许是真的爱上了这份职业,以至于一下子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6个年头。

“1986年只是临时成立这样一个办公室,当时我们在领导的带领下走屯串巷,因为伊通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所以在民间流落的文物还真不少。1987年,我们通过打借条向村民们借了他们的文物进京展出,在北京民主宫,当时叫‘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览’,没想到效果异常好,10天时间我们每天迎来的参观者有1万人次之多。”

张文彬说,当时借来的文物中就包括当年皇帝下发给郭武举父母的奉天诰命,直到1998年,经过协商,诰命的拥有人——郭武举的后人郭相宝,将这诰命捐赠给了博物馆。“郭相宝是直接的传人,他当时就做主把这个诰命捐了出来,而我们也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些奖励,但是那钱并不多,当时郭相宝也说是希望祖上的功绩能被更多后人所知晓。”

而这份诰命则成为了目前该博物馆内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我们馆里现有文物5000余件,国家一到三级文物39件。”张文彬说,其实从事文物管理这份工作并不容易。

C十年“争”锁

武举人练功石锁后人不愿捐出

郭武举名郭维城,系候捕营千总加壹级,按照现在应该是团级职务,曾担任左宝贵副将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对于郭杂铺屯,张文彬最大的印象就是郭武举遗留下来的那对石锁。

因为包括该博物馆顾问郭相武在内的工作人员五次三番曾去劝说,希望能将那对石锁也捐给国家,至少这样那对石锁能被保存得好一些,然而却被石锁拥有者郭淑珍夫妇拒绝了。

“无论怎么劝说他们就是不捐献出来,就是给一些现金奖励他们也不同意。”郭相武同为后人,他也不明白其中缘由,他本人就去了好几趟,他很希望这对石锁能被珍藏,得以好好保管。

张文彬说,因为郭氏家族中出了郭武举,致使整个家族变得不同,整个村子因为出了这样光耀门楣的人物,让这个普通的村落变得并不平凡。经历了那个浩荡的年代,那对石锁曾经被扔到了路边的沟里,老郭家的女婿老石将这对石锁捡了回来放在家里。

D感悟遗憾

传世文物无权强行要求其捐赠

近三十年来,张文彬从一个年轻小伙子到如今担任馆长职务,他说,文物管理和征集工作是一项很有责任感的事业。每当将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征集回来,他们都会觉得十分欣慰。

张文彬遗憾地说,其实从事这一行多年,很多时候只能看着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就那样流失了。“根据文物管理法,出土的文物是属于国家的,必须捐给国家,而传世的文物是属于拥有者的,我们只能是劝说,却无权强行要求他们捐献出来。曾经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有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但因为是传世文物,在价钱上没有谈妥,所以只能让他们带回去。有很多有觉悟的捐赠者并不在意奖金多少,而对那些生活相对贫困的人而言,奖金成了他们最大的异议,这些奖金都是国家支付的并不是特别高,所以很多传世文物被卖给了文物贩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价钱会高一些。”

E另有隐情

不捐石锁是因为意见不统一

下午3时,驱车40余里,记者一行到了郭杂铺屯。一位拿着烟袋的老人坐在村口,见到带着记者一同来拜访的郭相武,老人急忙打招呼:“相武回来了!”

来到郭淑珍家,低矮的泥土房已经很少见了,但院子十分干净,正门口对面的一口水井被压上木板,据说已经废弃,而井旁则是郭武举的石锁。经过风化,石锁已经破裂了。

记者一行的到来,引起不小的轰动,全屯子的人几乎都赶来了。一谈到郭武举,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你们如此敬重郭武举却为何不将这对石锁捐献给国家,以便它们得到更好的保存呢?”记者的提问让石锁现今的主人、75岁的郭淑珍有些为难了。

郭淑珍说,她的丈夫姓石,当年是她的丈夫将这对被人遗弃的石锁捡了回来。“之前大宝子(郭相宝)把那个圣旨捐赠出去的时候,我们也想把这两个石锁捐赠出去,但那个圣旨的传人就是大宝子,他有权利去捐赠,而到了我们想要将这对石锁捐赠出去的时候,我毕竟是女人,姓郭但却是嫁出去的外姓人,后来很多屯子里郭家的后人知道我们要捐,他们觉得我是外姓人,没有权决定,况且一旦真的给了钱,这钱怎么分?祖上一向很和谐,为了不影响大家世世代代的和谐,我就决定把石锁放在家里。它这些年一直被垫在井的旁边,我也想过把它挪动一下,但是我不希望挪动了会给村里的亲戚们带来什么想法,所以就一直放在这里不动了。”而原本小村的宁静也的确因为这对石锁的捐或不捐而荡起过小波澜。

F风光不再

武举人坟墓已经没了

从村头向西北方向走去,经过一片绿油油的苞米地,郭氏祖上的部分坟墓就在这里。雨过后的乡村田地有些泥泞,十分钟左右的田间土路,几座长满杂草的土堆呈现在记者的面前……

坟丘杂草丛生,隐寂于现代生活中的田地中,没有石碑、没有富丽堂皇的陵墓,说是坟墓,其实只是几座孤零零的土丘。“这就是郭氏家族部分祖上的坟墓,当年那个光耀门楣的武举郭维城并没有安葬在这里,葬在这里的只是后来的一些祖上先辈。”三位郭氏族人前来拜祭祖坟,说这话的是一位74岁的老人,他是目前生活在郭杂铺屯郭氏族人中辈分最长的人——郭树岩。

据老人讲,现在郭氏祖坟分为两个部分,郭维城的坟墓葬在村东头,这里埋葬的祖先都是在这之前的先辈,“十年动乱”时期,家族的祖坟曾被严重破坏,当时郭武举的坟墓中还曾挖出过一个小金牛,开棺时郭武举的黑色长辫仍然保存完好。

“我们这个村子的人都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很和谐。郭武举的墓没了,现在这对石锁在这里也好,至少每次经过那里我们都能记起祖上曾经的风光和威严。”

郭相武虽然也是郭氏后人,但是从未在这里生活过。“以前就希望将那对石锁好好珍藏在博物馆,没想到这其中还有一些缘由,不捐石锁是为了不破坏祖宗定下来的和谐规矩,可以理解。”

G专家叹息

郭相武:文物管理法存在空白

郭相武,武举人郭维城后人,吉林省知名文物鉴定专家、吉林满族收藏家协会副理事长、伊通满族博物馆顾问、东北亚艺术中心古董鉴定专家、吉林省收藏家协会创始人、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春孝子坟迁址论证顾问、川岛芳子遗物鉴定人。

郭相武认为,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出土文物都应归国家所有。除了出土文物之外都可称为传世文物,而传世文物的收藏和买卖是合法的。“这一点就很不合理,其实理论上,真的很难界定两者,一件出土文物只要流入市场,收购者就可以作为传世文物购买,被认定为出土文物而追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流散民间的大量文物很可惜,所以这些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建议国家取消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物的界限,对于那些所谓传世的有价值的文物,应该由国家最后珍藏,同时提高人们的文物法律知识和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鼓励市民主动捐献,不让那些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见证流失到国外。”

郭相武说,相对金钱而言,民族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贪财而触犯了法律。”

G文保处

一至三级的传世文物不允许买卖

据吉林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安文荣处长介绍,出土文物就是专业的文物工作者经过主动或被动发掘清理出来的文物,能判定其具体年代。而传世文物也被称为流散文物,是祖上传承或流传下来的文物,流散文物的具体来源可能没有办法考证。“此外,每年国家都会有一笔经费支出,用于征集民间有价值的文物。”安文荣处长说,国有文博单位如果想要征集传世文物,需要与收藏者个人进行协商,协商一致后方可将文物收回,此外,国家还对捐赠珍贵文物的公民给予奖励。

安处长还介绍,经过鉴定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文物但却属于个人的物品时,国家只能定期地对文物进行检查,了解文物的保管情况,但这样的文物是不允许私自买卖,否则属触犯法律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相应惩罚。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