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奇特的清代白玉花觚赏析(图)
安徽 吴保华
觚,古时为酒器。明清时期各种质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陈设或者供器。造型多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径小于口径,胫直底微丰,长度与上颈相若,仿古铜觚式样。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喜爱和热衷于插花艺术的文人,把插花称为“案头清供”,置于案头,正符合古人热爱之气氛,令人若得于己,可追古之意趣,廉洁自身。
白玉花觚,清乾隆时器,高27.2厘米,径14厘米。菱花口,菱花底,呈花瓣式。玉质白润,冰肌玉骨,掏膛底,打磨精致,玉理精坚,薄翼清盈。匠人才思泉涌,琢作瓜棱式,线条平直圆滑、刻画准确、规整,无论凸线或凹线,均平直无波。弦线弧度匀称,无论是器物的平面还是凸起的弧面,都非常平滑。作品装饰手法简单明快,却推陈出新,看似轻易,却工艺复杂,作品融匠师之心血。不光是创意奇特,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契合,借觚之形,造己之势,此器简约而不俗,在技法上,简练中显现典雅清丽之韵,浑朴中又见精妙之笔,堪称天承之作,陈于厅堂,为文人之梦寐,古人之所求也。“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携杨万里之诗韵味再观花觚,让我们体味古人插花之享受,更具遐思与往。
中国的插花源于六朝时期。南唐后主文采风流,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自称“锦洞天”。中国古人对插花可谓情有独钟,这也是文人雅俗的体现,宋朝苏轼《习题菊花》诗中有云:“春初种菊助蔬,秋晚开花插满壶。”咏插花并不独现于古诗,画中亦有为伴,如明代弘治戊午年,北京金台岳家刊印的《明刊西厢记全图》书里,亦有许多插花图案。明代袁宏道十分酷爱插花艺术,他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的插花经验,写成专著《瓶史》一书,更是中国也是世界插花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清代时,不光文人逸士喜爱插花,上至皇室贵胄也独爱于此,插花可养性、可怡情。
细观玉觚,琢制精细有度,造型奇特,构思新妙,可实用,亦可陈设。整器采用浮雕技法,点、线、面巧妙结合,使玉作气质沉稳,尊贵典雅,定格成美丽的永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