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耗巨资建书舍捐赠政府后变会所遭质疑

  1996年,金庸将耗巨资建成的西子湖畔“云松书舍”捐赠给杭州市政府。近日有人反映,云松书舍已改为高档会所,成为“少数人牟利、少数人觥筹交错的所在”。

  有些人为此义愤填膺。但细究起来,云松书舍能不能搞商业经营,或者可不可以改成会所,还应具体分析。

  云松书舍当年由杭州市政府出地、金庸出资而建。建成装修后,据称金庸仅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便无偿捐赠给政府。自捐赠后,这处别墅就成了政府物业,更准确讲应是个公益性建筑。可以明确的是,既算不上“故居”,也谈不上是文物建筑。

  既然谈不上是文物保护建筑,如果金庸捐赠时又未就具体用途作过约束,云松书舍搞经营活动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以往这里除了有几家文化机构入驻,平时也售票对外开放,并提供喝茶等有偿服务。那时候,金庸大概不时还住在杭州,似乎并未听说就此提出过异议。

  倘若因为这是金庸先生高风亮节的体现,地方政府就该把这幢建筑当菩萨一样供起来,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维护保养,变成地方的一个负担,想必这不会是捐赠者的本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维持建筑物的存续,这也是包括文物建筑在内的一种常见做法。说句公道话,西湖免门票开放,这是利民之举,但如果不允许景区搞活经营,地方政府恐怕也吃不消。对于这点,不必过于苛责地方政府。

  云松书舍于2008年重新装修后,乃由内部员工租下来提供会所餐饮服务。该处建筑的租金由谁收取,如何安排,尚不得而知。但改变原先面向大众开放模式,转而从事会所经营,却极易遭受诟病。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具有封闭性,并不符合公益性建筑的公共性特征。

  大多数旅客,不消费就难以入内,公益性建筑的社会共享功能难免大打折扣。目前西湖边有不少会所,如果属于私人或单位租赁性质的,倒也无可厚非。换作文物建筑、政府公益性建筑,则应注重公众感受,慎重行事。具体而论,有关方面对租赁单位的经营范围和方式应有所限制,并保证给游客参观提供便利。当然,为表达对金庸先生的充分尊重,也应考虑保留别墅内相关特色设施和展品。

  公众对云松书舍经营方式有所质疑,杭州市相关部门还应主动出来说明情况,并对不当之处加以调整。

  评论员 肖侠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