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博物馆两年后试运行 接受社会捐赠藏品

  牦牛博物馆

  馆舍已经动工建设

  西藏牦牛博物馆创意人亚格博介绍,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以其一切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除了保存的历史记忆,牦牛更应该提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于西藏来说更鲜明的文化符号。”亚格博说。

  正在筹建中的牦牛博物馆,是藏文化重要保护地的一项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牦牛及其文化为专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专业特色的博物馆。目前,8000多平方米(加上室外展陈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馆舍已经动工建设,“顺利的话,牦牛博物馆将在2014年的世界博物馆日进行试运行。”亚格博说。

  与牦牛相关的生产工具

  都有可能进博物馆

  目前,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发出公告,开始接受各个年代包括当代有关牦牛的自然、历史、艺术的相关实物、标本、文献、影像(原件或复制品)的捐赠。说到接受捐赠的物品,大家可能都有一种误解:博物馆里的物品大都是价值不菲的文物。对此,亚格博特地解释说:“博物馆的藏品不能用文物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藏品的概念。”博物馆藏品的基本属性是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证,而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文物,它不一定价格很高,但是很有价值,博物馆的藏品就更强调价值。

  对此,亚格博举例说,前段时间,有人捐赠了两支用哈达包着的“吾尔多”(放牧用的鞭子),“虽然不值钱,但是很有价值。”亚格博介绍,据相关资料,西藏人使用吾尔多可以追溯到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即两千多年前,至今仍然是牧民的放牧工具。

  藏北牧民

  捐赠亲手编织的牦牛帐篷

  牦牛博物馆筹备以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目前已经接受捐赠物品几十件,这其中也发生了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第一个为牦牛博物馆捐赠的是一顶牦牛毛编织的帐篷,是石桑的父母和家乡人民一起编织而成。石桑是藏北奇林湖畔的牧人孩子,得知要修建牦牛博物馆,便请阿妈布哲和亲戚捻了几个月牦牛线、阿爸日那和乡亲编织了一顶帐篷,从村到乡到县到地区送到拉萨。他们把牦牛帐篷送到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时,工作人员问他们需要多少钱,他们说不要钱,“我们是养牦牛的人,得知要建牦牛博物馆了,我们养牦牛的人要支持。”石桑家境贫寒,却坚持无偿地把帐篷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亚格博介绍,他们接到的捐赠物品还有牦牛皮挎包、书画等,从昌都来的成林旺姆捐赠了一杆藏秤,是从她的家乡今西藏昌都地区洛隆县阿西村、她爷爷的爷爷甚至更早传下来的,大约有近200年的历史。秤盘是用牦牛皮做的,秤砣是用牦牛皮包裹鹅卵石做的,曾经充分使用,目前保存较完好。

  亚格博介绍,牦牛博物馆建成后,将向世人展示三种意义上的牦牛,一种是自然和科学的牦牛,展示牦牛从产生、驯化的过程以及牦牛的品种、营养价值等。还有一种是历史与人文的牦牛,展示几千年来藏族人民和牦牛相依相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牦牛在解放军进藏、西藏修路架桥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一种就是精神和艺术的牦牛,牦牛作为高原上的特有物种,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中国来过西藏的所有画家几乎都画过牦牛,博物馆将从这个角度展示有关的藏品。

  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几千年来,牦牛在西藏人的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充分展示牦牛文化,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牦牛及其文化为专题、以社会人类学为专业特色的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目前正在筹建中,有望在两年后的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进行试运行。日前,西藏牦牛博物馆创意人亚格博介绍,牦牛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已经收到了很多捐赠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