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驱逐“钉子户”

扩大开放面积,到2014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

到20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的开放面积要从现在的45%提高到76%,这是今年1月份才上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承诺。

自古以来故宫就有两道墙—一道是外围的灰色城墙,又称“紫禁城城墙”。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红墙内的建筑物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

单霁翔在接受时代周报的记者采访时指出,故宫会先从调整办公科研用房开始,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到2014年,将红墙以内目前存在的办公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等迁出,彻底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修缮,逐渐对外开放,这样红墙以内就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全部规划完成后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将内部的办公场所迁出和修缮改造现有的古建筑外,其中最“难啃”的骨头要属“收复”一些外单位(非故宫内部单位,记者注)长期占据的故宫古建筑,然而,自家的单位好迁出,但是外部的单位却很难被请出去,所以这些单位如今有个形象的称谓—故宫“钉子户”。

实际上,从2002年至今,故宫一直在做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就是收复历史上被长期占用的古建筑群,目前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故宫自身的努力,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已经陆续收归故宫管理,“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故宫。”单霁翔如是说。

故宫里的新变化

5月6日,长假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玲玲和老公带着刚从老家来北京的公婆到故宫游玩,走过天安门的城门,走到故宫的地界后,玲玲欣喜地发现,故宫端门前的广场变样子了,每隔一段路的简易商店没有了,整个广场也干净整齐了很多,玲玲说,记得自己2009年来的时候,广场上还有很多简易商店,里面卖什么的都有,吵闹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吵得人头都晕了,还有什么心情逛啊。”玲玲说,那次她和朋友只是匆匆转了转就离开了,自此她没有再来过故宫。

对于游客来说,端门前的广场混乱不堪会影响到游玩的心情,而对于故宫来说,有一些乱收费且档次不高的商户,则严重影响到了故宫的形象。

好在这样的景象在2011年4月29日得到了解决—按照文化部确定的“端门在2011年‘五一’前划转给故宫博物院”的指示精神,当天,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分别代表故宫和国家博物馆,正式签署了端门划转协议书。

对此,单霁翔表示,故宫很珍惜此次端门地区的归属调整,今后端门地区的使用将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端门地区的回归,意味着故宫的正门往前推进不少,同时也在午门和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广场,使得观众在进入紫禁城之前就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不必再为混乱嘈杂的环境影响了来游玩的心情。

所以今年的“五一”,游客们看到了故宫的新变化—曾经挤满了各种商店和展览的端门广场经过改造变得宽阔整齐,故宫的售票、检票点从午门前移至端门,端门50间西朝房全部改建为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

而过去作为文物库房的午门两侧雁翅楼,所保管的39万件文物已经移交国家博物馆,修缮后将被建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与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一起,构成了故宫“金三角”展览区。

作为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参观故宫的人数持续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故宫一年接待了100万观众;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万;2011年,全年参观故宫的人数更是突破了1400多万。可以说,每年持续增长的游客对于故宫的保护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宫方面甚至曾经想通过“限流”的方式来应对大幅度增长的游客,但显然这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

单霁翔认为,参观故宫的人数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一定会是长期的趋势,这是限制不住的,或许可以通过错峰参观、扩大开放面积等措施来解决,这也是单霁翔迫切需要一个“完整”故宫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单霁翔说,现在故宫的西部除了武英殿已经以书画馆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之外,其他都没有开放。此前,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这里曾是办公用房和地面文物库房,现在处于正在修缮或即将修缮完成阶段。“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积达到33公顷。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

单霁翔提出的“把开放面积提高到76%”,增加的这31%的面积,很多都来自红墙外、灰墙内的一些非开放区域。

“钉子户”都是谁

从端门旁边的阙右门出去,有一条柏油马路,沿着路一直走,就看到了故宫的西华门,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其实不仅是屏风楼,从故宫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的一大片区域,都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这里是故宫的“非开放区”,所以与开放区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大片区域里,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却有停车场、篮球场等设施。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目前故宫最大的“钉子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有关资料显示,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时故宫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而图书馆下又分设图书部和文献部,文献部即是今天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8年10月,掌故部改称文献馆。1951年5月,文献馆改称档案馆。195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9年10月,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12月,明清档案部重新划归故宫博物院,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1980年4月,明清档案部从故宫博物院独立出来,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为国家档案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

故宫年鉴中有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部分则是这样描述的: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说,在故宫成立的初期,大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都不是很浓,那时候图书馆里大量的宫廷藏书,都送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记者注),“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太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实际上,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

与此说法相印证的是,记者从网上找到了有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建工程”的一些招标公告,其中“设计招标”的发布日期是2004年5月17日,这份公告中还详细列出了工程名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建工程”,工程地点为“海淀区正福寺4号”,设计的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高度为18-30米,预计投资3亿元……

从网上公开信息中不难看出,此后的几年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似乎是在努力地为迁址做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公开招标工程设计、项目监理、房建安装等。

但当记者致电最初的“设计招标”所留的电话时,被告知网上的联络人已经退休,他们也并没有进行过什么公开招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于故宫要求他们外迁一事,现在还不方便对外发表看法,因为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于记者“招标公告”中选址的疑问,该工作人员予以了否认,她说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迁的地址尚未选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故宫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环境不断地被外单位占用,最多时,在故宫办公的外单位多达13个,现在,这些单位慢慢地都被请出去了,就剩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如今故宫也收回了院外一些属于故宫产权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这都使得故宫发展空间大大拓展。

事实上,不仅是宫内,宫外的一些地方如今也已经划归故宫进行管理。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紫禁城的城墙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区,也已划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如今正在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而在大高玄殿附近的内务府御史衙门也回到了故宫的怀抱。

可以看到的是,不久的将来,这些原本就与故宫密不可分的区域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