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假象环生折射出什么

故宫博物院日前发出声明称,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责任。(4月22日《广州日报》)

作为公职人员,私自参加社会文物鉴定,会出大事,会出意想不到的丑闻,会害人害己。近年来文物市场上先后发生的“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两起赝品鉴定事件,都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有关。专家收了“古玩收藏家”的高额评估费,骗子随后拿着专家的鉴定报告向银行骗贷。

私自参加社会文物鉴定,关节点全在一个私字上,即由私心所催生出来的私欲。公职人员是公家人,端的是公家饭碗,那些骗子狡猾得很,他们找有公职身份的专家,看中的正是公家这一点。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公职意味着公信力,意味着鉴定文物的可信程度。

可以说,一些专家离开了原有的公职平台,“古玩收藏家”们根本不会视其为什么权威。作为公家人,不为虎作伥,不和骗子联手欺骗社会,是起码的责任,是要牢牢守住的道德底线。吃哪个单位的饭,就要为哪个单位的信誉负责。透支单位信誉,结局会很糟糕。和骗子一块蒙世,个人丢人是小事,而砸了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记忆的单位牌子,则是大事,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不仅仅是故宫博物院,所有国家博物馆(微博)的工作人员出去,都事关自己所服务单位的形象。单位的信誉与个人的诚信是扭结在一起的,由文物鉴定这类性质特殊的工作所决定,从某种程度说,单位形象就是个人形象,反过来讲,个人形象就是单位形象。

鉴定行业乱象丛生,所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乱象。文物鉴定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因为其行业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行当应是清净之地、干净之地,不应藏污纳垢。文物鉴定专家都是专门之家,也该有足够的专业精神。玩个心跳可以,一时走眼亦无碍大事,但为骗子站台,故意作假,则是与专业素养无关了。不客气地说,那是在走险棋,是在有意触碰法律法规这条高压线。

文物鉴定专家马未都对鉴定行业假象环生感慨不已,并进而喟叹:当一个社会药都有假的,就千万别指望其他东西都是真的了。这方是问题的本质。只有满世界都是假,才会有假的世界。而毫无疑问,当所有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假人、假话、假象、假货的世界里,则一切的假对人人都是陷阱,受害的也必然是人人。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