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物专家敲敲警钟无疑是必要的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发出声明称,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责任。故宫博物院给自己管理的鉴宝专家敲一敲警钟,无疑是必要的。

近年来, 随着文物市场的火爆和收藏热持续升温,以及央视《鉴宝》等文物鉴定节目的播出,原本神秘的鉴宝专家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按理说,他们在文物鉴定活动中,应利用自己的考古知识,对文物作出实事求是的鉴定结论。然而,少数鉴宝专家竟然昧着良心,充当不法商人的御用工具。典型的就有两起:去年,商人、“古玩收藏家”谢根荣托人自制了“金缕玉衣”,找来5位文物鉴定专家,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他们简单看了一下就写了个文字说明书,给出评估价24亿。谢某则用这份鉴定书骗取银行数亿元贷款。去年年初,一套“汉代玉凳”经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鉴定被拍出2.2亿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但时隔一年后,江苏邳州一赵姓老板承认玉凳为其组装制作。

鉴宝专家所以热衷于搞文物鉴定“走穴”,主要是奔着巨额的鉴定费去的。以5名专家为假“金缕玉衣”鉴定为例,他们只是绕着展柜转了一圈,就轻易把几十万元鉴定费揣进了腰包。但这种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却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当然,首先受损害的是专家自己。本来,人们以为,鉴宝专家是具有丰富的文物鉴定知识、治学严谨、不为金钱所动的学者。可“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的鉴定,却让专家的形象大打折扣。当然,鉴宝专家打着所在单位的旗号在外面走穴,也透支了所在单位信誉。故宫博物院的声明,目的就在于遏制本院文物专家随意到外面接“私活”,损害故宫声誉。另外一个问题是加剧了文物市场的乱象。“现在中国的收藏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文化学者吴树在日前一场收藏论坛上如此表示。作为文物鉴定专家,理应在去伪存真、在净化文物市场上做贡献。为了鉴定费,公然作假,无疑会对本来就已混乱的文物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热衷于“走穴” 的文物专家,不仅限于故宫博物院,各地博物馆同样存在。而作为故宫博物院或地方博物馆,不能只发声明、与他们划清界限,还须加大管理和惩戒的力度。这样,无论对单位、专家或规范文物市场,都是大有裨益的。(长江网 侯文学)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