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为了什么而艺术

  究竟艺术家们为了甚么而艺术?而冷静与衝动又可以带来怎样的“对碰”?来自香港的艺术家曾志威和来自澳门的艺术家钟渠盛,今次便分别以作品为我们阐释这两个看似抽象的命题。联展的最大优势是对照——强烈而鲜明的对照。而对照最有趣的地方便是会随之带来反思,艺术需要火花与投入,艺术更需要无时无刻对之前的自我进行质疑与反思。

  曾志威篇

  你在港澳双拼艺术展这次带来的作品是?

  曾:这次有作品“冷静与冲动”一、二,灵感源于“对碰”二字(最初拟定的展览名称:港澳艺术对碰展) 。要做到对碰,起码就要有两件作品才可以产生唿应,互相比对,甚或存在矛盾。于是便创作了一件立体雕塑作品和一幅平面素描画作,以平面和立体的关係作为一个对比。但两者都不甘于平淡,关係上,一个是偷拍者,另一个是被摄者,两者同时带着冷静和衝动的情绪。偷拍者用了从平面衝出变成立体形态的方式去表现他的衝动,而被摄者却很冷静地以平面的姿态去佔用了立体空间。在装置佈局上牵引着两件作品微妙的关係。

  参加展览的感受?

  曾:当然是极大的高兴和享受!高兴,是今次能参与到一个“艺术展”,在艺术创作上得到极大满足感。享受,是得到澳门一班艺术家热情招待和帮忙,让展览得以顺利成功展出;同时可以在同声同气的环境下作艺术交流,对于我个人而言,更是莫大的享受。

  希望观众怎样解读你的作品?

  曾:通常都是在题目上留有较大的空间,让观者自行领略、探索和理解。希望从而在众多观众不同的角度解读下,为往后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钟渠盛篇

  你这次带来的作品是?

  钟:我作品主题是Art for X sake—为X而艺术。艺术家的创作是否都能自由自主?巿场倾向、画廊操作与其他人为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艺术家的自主性,创作很多时候也变得身不由己。一切都在仔细计算与巿场掌控之下。在澳门要当一个全职艺术家更是难上加难,正如这一作品布幕上寓意各类艺术範畴的人物,都在很努力地各自发挥,演好自己的戏份,但可以表达的动态都不能怎样舒展,只因布幕后都隐藏着各样的影响因素。大家可以“为了艺术而艺术”,还是“为X而艺术”?其实除了艺术家外,同病相怜的,还有创意教育的工作者,也同样在教育工作发展上,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这件作品的信息内容,有直述也有隐喻。不知道透过主题的提示,观者能否联想到这些动态人物就是比喻为各範畴的艺术参与者?这要看观众的投入程度与理解力如何了!

  参加展览的感受?

  钟:这次参与展览感受颇深,第一是由一个纯粹的创作人转职教学工作多年后,再在过去数年修读的博士课程学习上,强迫自己由教学转型到理论研究,战战兢兢地踏进了学术的殿堂,多年埋头书本下来,要真正重拾画笔时不免有些生疏感。究竟创作与学术是相辅相成,抑或是此消彼长,这议题我还需深切探讨。

  第二个感受是,是次作品由一向习惯了平面画纸画布上的描绘,转移到立体形式的装置上,方才发现问题多多。如又薄又软的布料上运笔与着色产生了极大困难,镂空胶布作手印又效果全失预算,结果要用另一方式重新制作,加上超大的描绘面积—8呎×13/4呎,更需蹲在太上作投影放大描线,和跪在地板连续多晚绘制,令这个已“一把年纪”的创作人,腰酸骨痛了两个星期。最后作品的效果,总算差强人意,看着最终给吊在展场的作品时,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毕竟做出了一个突破,新尝试委实有大代价啊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