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红色故事:守望一生的生死之爱
在这里,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当年赣南苏区的几名女性身上,她们从明眸皓齿的红颜到鹤发白首的耄耋,在守望中送走了最美好的年华,她们用一生独饮那份孤独,用一生坚守那份爱情,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可心路不改坚贞如一。她们的爱情故事凄婉感人,理想信念坚定无比。
“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在当年的赣南苏区,像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苏区大地的每一步前行,都有生离死别,都有牺牲奉献,故事动人而悲壮……
.jpg)
池煜华:守望一生的生死之爱
池煜华,一位苏区红军高级将领的遗孀,执著地认定丈夫仍活在世上,苦苦守望了70多年。传奇人物——池煜华,2005年4月24日溘然长逝,享年95岁。这位传奇人物走了,但她的感人故事永留人间。
“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
——李才莲
“他是我老公,我不会再遇到比他更好的老公了。即便结婚后加在一起的时间仅仅10天,却可以守候一生一世。”
——池煜华
新婚第三天的分别
2005年4月24日上午8时30分,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95岁的池煜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经过了70年的岁月,池煜华终于与她的丈夫——李才莲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了。在池煜华心中,她的丈夫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她,虽然早在1935年,李才莲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李才莲,生于1914年,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兴国暴动。1934年10月13日,李才莲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当时年仅20岁的他,还兼任少共中央分局书记,当时的他已与项英、陈毅等人齐名。
从现在留下的老照片看,李才莲绝对称得上是斯文俊秀,再加上文武双全,放在今天无疑是少女们心仪的对象。然而,在那个年代,池煜华和李才莲的爱情却有点特别,因为她是李才莲的童养媳,那时池煜华9岁,李才莲6岁。面对青梅竹马的丈夫,直到成年后的新婚之夜,池煜华才知道了对方的共产党“高官”身份。
短暂的甜蜜后是别离,1929年大年初二一早,新婚的第三天,池煜华天不亮就起了床,悄悄地送上前线的李才莲到村口。
丈夫走后,池煜华担任了区苏维埃妇女部长,像丈夫嘱托的那样,在守好家、多识字的同时,多为红军做事,等着丈夫凯旋。
短暂相聚后的永久别离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获得胜利,池煜华打听到李才莲已由广昌少共县委书记调任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随省委机关迁到了宁都县七里坪。不久,他又升任为少共江西省委书记,还当选为少共苏区中央委员。
思念丈夫心切的池煜华与人搭伴步行了五六天终于来到了七里坪。在这里,她还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
池煜华像所有的妻子一样,希望和丈夫在一起不再分离,而李才莲委婉地劝她:“带着家属干革命不方便,你还是回老家干支前工作吧。”
分离再次到来。丈夫送给池煜华的唯一信物是一面镜子。在江西农村,这个样式的镜子很常见:细钢丝绕出一个简单的底座,托着一面长方形的镜子。丈夫的那句“战争时期,消息不是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就此和这面镜子一起陪着她,度过了余下的人生。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决定,由项英、陈毅、瞿秋白等12人组成中央分局,李才莲是12个委员之一,也是中央分局最年轻的成员。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李才莲率领红军独立第七团,准备转移到闽赣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后来人们才知道,在瑞金铜钵山所发生的惨烈战斗中,李才莲与绝大多数战士一起壮烈捐躯。
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李才莲牺牲与否、下落如何。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撰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时,将李才莲列为需要重点寻找的党史人物。
同心即是相守
池煜华也在寻找丈夫的下落。在夫妻分离后的岁月里,她先后为公公和后母送终,而她和丈夫的爱情结晶也在快5岁的时候因病夭折。别人告诉她,李才莲死了,她始终记得丈夫“不要轻信谣言”的告诫,几乎找遍了整个赣南山区。1949年9月,兴国县城解放了,池煜华闻讯连夜跑到县城寻找丈夫,她还给毛泽东同志写过信,毛泽东同志把信转给了全国妇联处理。全国妇联回信说,“池煜华同志,您给毛主席的信已经转给我们办了”,还鼓励她在家好好生产、工作,将来李才莲会回来看她。池煜华把对丈夫的思念写进日记里,甚至把民政部门每月发给她的烈士抚恤金,当成了李才莲寄回来的生活费……1983年,民政部终于查实李才莲已于1935年2月牺牲,池煜华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但是她依然在等着李才莲,杉木门槛从厚实到凹陷,伴随着她等候的身影。
据老人的侄子回忆,每天起床,池煜华都要先在门口张望一下,站几分钟,然后慢慢转身洗脸,摸索出丈夫留给自己的镜子细细梳头……
池煜华不仅是个苦苦守候丈夫归来的妻子,还是乡妇女主任、县人大代表、“三八”红旗手……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她收养了一个孩子给李家继承香火。直到90多岁,池煜华依然不让别人照顾自己,常常上山捡柴、下田种菜,并把珍藏的革命文物捐赠给了政府。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话:“守好家,多识字,多为红军做事情。”
很难有人能说明白,池煜华是在什么时候才相信李才莲已经牺牲了。在年逾九旬时,池煜华来到30多年未曾踏足的县城,和老红军们一起瞻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上,李才莲的名字赫然在列。也许她心里早已明白,丈夫不会回来了,但是那份守望是她不愿放弃的。“值得啊,因为我们是同心的,因为革命而同心。有的人注定没有婚姻的命吧。他是我老公,我不会再遇到比他更好的老公了。即便结婚后加在一起的时间仅仅10天,却可以守候一生一世。”这位老人曾经这样说过。
赖四姑:红军哥哥的痴心爱人
红心向党 送郎参军
1932年,18岁的赖四姑嫁给当时的洛口区黄沙村(现为会昌县庄口镇黄沙村)的萧应发生为妻,丈夫小名叫“化佬”。年轻泼辣的赖四姑天生一副响亮的嗓子,唱起山歌时,人人都竖起拇指夸赞。赖四姑来到婆家后,受到革命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工作,任乡妇女队长。1933年7月,西江由区升格为县,赖四姑还到西江参加过3个月的学习培训。当时只有县、区以上的工作人员有伙食吃,赖四姑她们这些乡干部是自带饭包参加培训,天亮出发,深夜回家。培训完了后,赖四姑整天忙着发动妇女姐妹们为红军打草鞋,组织妇女们以乡俱乐部为阵地开展扩红宣传。在赖四姑和姐妹们的鼓动下,当时的洛口区成了整个苏区的扩红模范,仅赖四姑这支扩红队就为红军输送了600多名红军,相当于当时的一个营。
1933年农历十一月,在赖四姑的动员下,四姑的丈夫报名参加了红军。四姑深情地为丈夫背着包袱,步步相随把丈夫送到西江红军补充团驻地。送行路上,四姑动情地唱起山歌:“送我亲郎当红军,革命事业要认真,祝你天天打胜仗,枪枪打的是敌人。送我亲郎去当兵,你在前线要安心,家中事情莫挂念,打败敌人回家门……”此时的四姑已有了身孕,一路上她强忍泪水用山歌诉说衷肠,四姑不愿丈夫顾虑家庭和娇妻,细心地安慰鼓励丈夫,谁知这一送别竟成为永久的遗憾,夫妻之间的情爱化作了永久的思念。
命运多舛 忠贞不渝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苏区长征,赖四姑的丈夫随部队出征,从此杳无音信。洛口的反动派卷土重来,大肆捕杀和迫害苏区干部和红军家属。赖四姑被斥骂为“土匪婆”,领着与其他群众“良民证”不一样的“自新证”,忍气吞声地在圩上靠蒸酒卖豆腐维持生计。十月怀胎,赖四姑临盆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出生给了赖四姑新的希望,她把对丈夫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然而,艰难的生活境遇导致女儿4岁时生病夭折,赖四姑撕心裂肺地哭成泪人。祸不单行,赖四姑自己鼻下生疮,无钱医治,竟导致声带失声,变成一个“哑巴”。
孑然一身,命运多舛,使得赖四姑更加思念自己的丈夫。她坚信,终有一天丈夫会回到家中。在煎熬的等待中,1949年8月21日下午,解放军四野38军144师432团由于都南下解放了洛口圩,赖四姑和圩上的群众惊喜万分,端茶送水,担柴挑米,热烈欢迎亲人解放军的到来。然而,丈夫仍然杳无音信。赖四姑想着自己身患重病,随时可能离开人世,丈夫要是回来肯定无处安身。于是她决定,即使生活再难,她也要为她钟情的丈夫留下亲人,于是,她以丈夫的名义抱养了一个男孩。
艰难地苦等了27年,她的忠贞感动着周围的人们。人们纷纷劝说她改嫁,赖四姑坚决拒绝。因为在赖四姑的心中,为远行的丈夫保留一个可以回来的家比什么都重要。最终,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赖四姑选择了招赘的方式,重组了一个家庭。这个结果让赖四姑觉得,自己仍然生活在她深爱的“红军哥哥”家中。
70多年过去了,赖四姑坚信丈夫“化佬”至今仍然活着,终有一天他会回家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捐款在赖四姑所居住的圩镇举行。90多岁高龄的赖四姑坚持亲自上台,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500元钱。她说,这是她作为红军家属领的一个月的补助款,是丈夫“化佬”给他的钱,这是他们共同捐的。
心会跟爱一起走!也许,在赖四姑心中,她的“红军哥哥”一直还在。
陈发姑:情牵一世的草鞋情缘
2008年的9月12日,一位百岁老人在瑞金叶坪光荣敬老院溘然长逝。细心的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在老人的床前屋角,赫然摆放着一双双或旧或新的草鞋。数了数,一共75双。
这位老人就是被网民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史上最牛军嫂”的瑞金老人陈发姑,她的故事被网民称为“最悲伤的红色爱情经典”。
陈发姑出生在瑞金县武阳区石水乡下山坝大屋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出生不到200天,母亲就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不到2岁,父亲就把她送到同乡上山坝大屋穷苦人家朱家做童养媳。不到半个月,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朱家当时只有一个独子朱吉熏,比陈发姑大3岁,两个孩子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陈发姑19岁时,犹如结在一条藤上的两个苦瓜,他们自然而然地结成了夫妻。那时候他们非常恩爱,一家人生活虽苦,但很幸福。1931年,朱吉熏报名参加了红军。陈发姑也参加了苏区的妇女工作队,成为村里一名妇女干部,她积极组织和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筹粮筹款,为红军战士缝制军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红军医院里帮助照顾伤病员、送饭……1934年10月,朱吉熏随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攻进了瑞金,并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迫害。陈发姑不幸被捕,她既是干部,又是红军家属,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施以酷刑逼她声明脱离红军队伍,与丈夫离婚。陈发姑几次昏死过去,但她没有屈服。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陈发姑与众不同的是,每年都要打一双草鞋留给丈夫。因为她心中坚信,自己的丈夫哪天回来时要草鞋可以用得上,所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多少年过去了,她就积攒下了多少双草鞋。可是陈发姑的丈夫却没有一点儿音讯。
70余年的真情守望,陈发姑从青丝等到了白发。一听到“上面来人了”,她就会拄着拐杖,向来人打听:“那天同去的我家吉熏有什么消息?”再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话,也会动容,但是谁也不愿去破灭老人心中美好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为使老人晚年幸福,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国家民政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曾多次派人看望老人,赣州市委、市政府及瑞金市委、市政府经常上门慰问。当地党委、政府还专门组织了党员干部与老人结对联亲,老人生前虽无子女,却有数十个“孙子”“外孙”陪伴晚年。
在叶坪光荣院工作人员的照料下,老人健康幸福地生活着,直到她逝世的那一刻。
为永远记住这位共和国的军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将她的形象雕塑在展厅中,以示教育,鼓舞后人。
华可英:“兴国婆婆”的传奇人生
上世纪80年代,于都县贡江镇芦山村有一位叫“兴国婆婆”的老人。可她不是兴国县人,是一位来自湖南平江的苏区失散女红军。她的名字叫华可英,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1909年,华可英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黄金乡一个农民家庭。后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华可英被调到少共湘赣省委工作。同年10月在湘赣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1934年1月,她光荣地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幕后,华可英主动要求留在中央苏区。1934年5月,经组织批准,她和相爱已久、时任湘赣省劳动部部长(后留中央检察委员会工作)的冷郭仪在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登记结婚。
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后,华可英被党组织安排在赣南省登贤县(现属于都)的小溪区工作。1935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华可英不得不和其亲密的战友、丈夫冷郭仪分手。根据组织上的安排,冷郭仪受命随独立三团行动,突围到湘赣边坚持游击战争,而华可英则奉命就地留下坚持斗争,参加了登贤县小溪区游击队。谁知这一分离,竟成了他们夫妻情缘的永远结束。4月间,华可英所在的小溪区游击队在转战中遭到敌人重兵包围。恶战之后,游击队领导牺牲,队伍被打散。幸免于难的华可英,此时孑然一身,同搜捕之敌周旋于深山老林之中。
就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刻,华可英发觉自己怀孕了,这个孩子在这最不该来的时候却偏偏来了。然而她想,这是自己和丈夫爱情的结晶,是革命的后代,只要自己活着,就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并抚养成人,否则,就有负于丈夫,有负于革命。
艰难辗转半个多月后,她终于在于都祁山一条深沟里同另外两位失散的游击队女战友巧遇。三人决定想办法走出去,寻找组织。第四天晚上,她们终于走出了大山,来到了于都河边。这时,其中一位战友提出,她在附近的芦山乡(现贡江镇的芦山村)有亲戚,看是否能先到其亲戚家暂时隐蔽起来,然后寻找适当的时机渡河转移。可在战友亲戚家住下不到一天,她们便被当地的伪甲长卜顺福发现并遭逮捕,押送到了乡联保处投入了监牢。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华可英毫不畏惧,始终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一口咬定自己是兴国人,姓曾,路过此地。伪保长肖斋寿审讯了几天,也一无所获。但老奸巨猾的肖斋寿不肯善罢甘休,他见华可英年轻、漂亮,便产生了与其杀掉不如卖人赚钱。于是,他威逼华可英:“只要你肯嫁给我们肖姓人,马上就可以给你自由。”面对敌人的淫威,华可英宁死不从。经过几天的抗争,在这孤立无援、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腹中的孩子,华可英忍辱负重,被肖斋寿以十几个光洋的价格卖给了芦山村年轻的木匠肖建顺为妻。从此,华可英这位刚强的湘籍红军女战士,便被当地人当成了兴国人,同时因不知其姓和名而被人称为“兴国婆”。
遗憾而痛苦的是,她和冷郭仪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因病夭折,这对华可英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1947年丈夫肖建顺去世后,华可英独自一人照顾年迈的婆婆,抚养两个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华可英先后担任互助组长、初级农业社社长、高级农业社妇女主任、芦山村妇女主任,为乡亲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并以勤劳、善良和孝顺的品格赢得好评,邻里乡亲也都一直亲切地叫她“兴国婆婆”。直至1984年,冷郭仪通过组织来寻找她时,当地政府和乡亲们才发现这位被人叫了半辈子“兴国婆婆”的华可英,不是兴国人,而是一位来自湖南、隐姓埋名几十年的苏区红军女战士、女党员、女干部。
1988年,华可英带着对人生的无限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离开了人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