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何水法想手把手教种牡丹的农民画牡丹
记者 马黎 林梢青
昨天,在河南洛阳举行的“花开洛阳——何水法师生展”上,一片来自江南的雅致和馨香,被细心的何水法带到了中原。
画展开幕的同时,“何水法希望画院”在当地正式奠基,何水法许下了一个愿望,要在“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平乐村的田地里,手把手教种牡丹的农民画家画牡丹。“我答应了他们,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都要带他们去写生!”
昨天,何水法握着系着红绸的新锹,在奠基石上培上新土,许下了一个心愿:让“中国牡丹画第一村”,走出更多的“牡丹画家”。
去年何水法去了迪拜,在中国驻迪拜总领事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洛阳平乐村农民的牡丹画,惊喜不已。
洛阳是牡丹的故乡,平乐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一个小村子里七八百人都是农民画家,都爱画牡丹。可是近几年当地的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靠什么吃饭?有人提出种牡丹,画牡丹,用一幅画的收入,抵一亩土地。
处事豪气,又是性情中人的何水法知道了,心里一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地建一个农民画院的想法,落在了案头。
“这里是牡丹之乡,有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农民能懂、能欣赏的文化。” 上世纪70年代至今,何水法几乎年年赴菏泽、洛阳写生,他熟悉中原文化,更愿意借着自己的力量,保护这片珍贵的土壤。
画院的选址,他反复叮嘱:不要顾虑交通、环境和条件的好坏,一定不要选在城镇里,要和农民在一起,在田地里,在牡丹花盛开的天地间。
今年大年初四一大早,他又一次来到了农民画家中间,锣鼓声、鞭炮响,被包围在人群中的他感动不已。“农民画家很多是‘半路出家’,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我告诉他们,要注重写生,注重虚实结合、色彩搭配和水分运用。大家生活在牡丹花城,写生条件得天独厚,要勤于善于观察牡丹花开花落的全过程,甚至一天早中晚的变化。花是有生命的,画是有精神的,要带着感情去写生、作画。”
如今的平乐村,光是牡丹画门店就有50多家,去年全村创作牡丹画达15万幅之多,收入数以千万元计。“以前他们一张画只能卖200块,现在能卖到800块、1000块。我答应他们,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都会带他们去写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