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清明 庸俗过火的“祭祀”承载不起清明文化
四月的乡村中国多少弥漫着一些忧伤,清明来临,祭奠、缅怀、追思、感恩……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国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不断积淀、更新与升华。在农村,传统的祭祀方式是上香、烧纸、摆供、磕头,然后再在先人的坟头填上几抔黄土;在城市,扫墓、献花则是比较普遍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些“祭祀”方式却被发扬得“过火”了。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祭祀品越来越奢侈。近年来,每到清明来临之前,媒体都会对祭祀品进行关注。不看不知道,如今的祭祀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香烛、“宝盖”等传统的祭祀用品外,还有“天国身份证”、“冥民商业银行卡”、“阴间房地产卡”、“美容保健卡”等,甚至还出现了“精装五粮液”、“轿车”、带车库和院落的“别墅”等祭祀用品。奢侈的祭祀品背后,透出一股庸俗之风。本来是要对先人表达追思,不想却把社会上浮糜的世俗之风“祭奠”了进去。
奢侈风的流行,也导致了清明节市民节祭时荷包普遍“很受伤”。媒体披露,清明前夕,祭品售价均比去年有明显上涨。其中“元宝”涨价一成,“冥币”涨价三成,有的纸扎品涨幅更是超过五成,很多城市正清大菊花的售价是平时的两三倍。被迫花大钱,似乎成了清明时节的另类文化。
在倡导资源节约、低碳经济的今天,传统的焚香、烧纸、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引发的问题必须得以正视,比如容易引发森林火灾、造成环境污染等,比如误导民风,滋生铺张浪费攀比等。现代文明、安全、环保的祭祀方式应该大加倡导。栽树、献花、诵读行礼,乃至网上祭奠,用这些文明环保的方式静静地祭奠和缅怀故人,未必不能达到“慎终怀远”的效果。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过,“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从古至今,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对于清明文化而言,赋予它什么样的元素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如何让清明真正的“皆清洁而明净”,这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