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四川美术学院77、78级30周年聚会

  A一首《光阴的故事》和这清脆的上课铃声,仿佛一下让我们回到了青青校园,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现场有几张照片,这几张照片呢就是四川美术学院77、78级本科的毕业照片,可以说这些毕业照记录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时隔三十年,今天77、78级的老师、同学们带着对那段美好岁月的怀念,带着离开校园30年的人生故事,重新走进了校园,重新站在了这生机勃勃的艺术舞台上。

  B今天这里没有领导,没有艺术大师,所有的前辈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同学”。除了77、78级的老同学们,在座的还有以他们为榜样的年轻学子和青年教师,他们的校园故事一定深深吸引着大家。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他们的青春岁月和校园生活。

  B: 30年前,一批知青、工人、社会青年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考入了四川美院。这批77、78级不仅是四川美术学院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艺术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在美术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在没有毕业时,就已经掀起一阵又一阵浪潮,成了中国艺术界的主力军。

  A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两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1979年年底,文革结束后的首届全国美展“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王亥的《春》以及罗中立的《忠魂曲》都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展览结束后,高小华、程丛林、王亥的作品均以油画二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B 1980年,川美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他们的作品几乎囊括了美协设置的金、银、铜三个奖项,罗中立的《父亲》夺得了金奖,使得绘画川军赢得了声名的最高值。与此同时,何多苓的《春风已苏醒》在几年后便被奉为经典之作,影响了几代人。在80年代初,他们成为川美一代的代表,更逐渐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时代特征,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A 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30年中,川美77、78级的艺术家们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学术及市场号召力。而他们带来的号召力也在有步骤地传承着,我们川美也从当年的绘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发展到了今天的十三个院系,在他们的影响下,在20世纪90年代,川军创作主力开始逐渐朝着“都市化”和对“都市人格”的表现方向拓展。由此涌现了一批取得了卓越成就的艺术家。自此,一代代的川美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川美师生在艺术语言与创作上不断突破,人才辈出,形成了美术界所普遍关注的川美现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幕 第一印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B这是一张·高小华老师的准考证。我们跟随这张准考证回到三十年前,谈谈他们高考和刚入校时候的场景。

  A我们现在一提起高考都会说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可能在座的有些同学还不知道,三十年前的高考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B:是啊 ,1977年,国家决定改革招生制度,恢复“文化大革命”以来中断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经过十年的积压,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了建国以后的任何一代。

  A 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据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由中共中央拍板,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的纸张来印刷试卷。

  B 现在在我手中这么一组数据,能够直观的反应当时的一些情况。我们先来看下现在高考的录取情况。以2010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共有957万人报考,录取人数是657万,录取比例是百分之68。

  A 这个录取比例是相当的高啊,而77年刚刚恢复高考那一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率只有4.8%。 78年,610万人报考,共录取40.2万人。那也就是说,今天比三十年的录取比例翻了十倍。

  B那时的77、78级到了今天已经成就卓越,甚至形成了“77、78现象”。所以说那时候的大学生的含金量非常高,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一代”。

  A 说完了全国的高考情况,我们来看看我们四川美术学院的招生录取。当年 教育部和文化部也确定了艺术学院提前招生,而我们四川美术学院1977年在春季开始报名,初试报考人数高达5795人,最后招收109人。录取率仅有1.8%。可谓是难上加难。

  A:通过了考试严格的筛选,那我们在座的老师都顺利的进入到了四川美术学院,对于有些老师来说,很多年等来了高考,一进校突然有这样一群同样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年轻人,你们汇聚到了一起,成为同窗好友。

  B听说你们当时学生之间年龄差距非常大,现在很多老师开起玩笑来说,你们当时一个班里边都能够分为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梁溢君老师好像是当时年龄比较小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