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61处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总结表彰大会昨日召开
上海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61处
早报记者 韩少华
上海重型机器厂、张乐平故居、民生港码头……这些上海市民昔日习以为常的城市地点,如今已经成为不可移动文物,将得到专门的保护。这是早报记者于昨日召开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的信息。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等领导,以及文物普查工作第一线的文物工作者代表出席了会议。
上海不可移动文物达4422处
历时5年,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颇丰。上海市文物局局长胡劲军在会上宣布了文物普查的成果:全市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422处,包括新发现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761处,复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61处。上海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从普查前的1182处增加到1431处,增加率达21.1%。从类型上来看,此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古遗址83处,古墓葬31处,古建筑985处,石窟寺及石刻4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66处,其他类11处。
“文物是了解一个地方的非常好的切入点。从某一地的文物不仅能看到其历史和传承脉络,更能通过观察这些文物的保护情况,看出一个地方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说。他在介绍此次普查中新增的上海不可移动文物时表示,“一部分是新发现的,另一部分是因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范围扩大了。最近,只要是涉及文物的话题,全社会都很关注。比如,北京的梁林故居和长沙的古城墙,以及最近的北京砖塔胡同的鲁迅故居。这种关注表明了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这种意识的提升比文物遗址新发现数量的增加更重要。因为,只有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自《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下达以来,从2007年4月开始的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于2011年11月全面完成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能够按时完成普查工作,国务院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表示:“我参加文物工作20年来,这是所经历的唯一一次能按时完成的大型工作。很感慨,这里面有天、地、人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工作的成功。天是指政府层面的支持,地则是指经济和政府的财力能保障这项需要如此大开销的项目,人就是指文物工作者。”
“新”文物新手段
上海开埠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和二十世纪遗产。对此,刘小和也深有感触,他表示:“上海对这一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起步较早,也一直做得较好。”
在此次普查中,新发现众多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新”文物,如近现代重要史迹类的“周恩来同志早期在沪革命活动旧址”、“大场公墓遗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会址南京饭店”;工业遗产类的新昌仓库、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上海丰田纺织厂铁工业部旧址、上海彭浦机器厂、上海四方锅炉厂;二十世纪遗产类的如中国抗生素诞生地、改革开放第一只股票诞生地、“七一人民公社”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上海重型机器厂、张乐平故居和民生港码头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上海市文物局正在制定《上海市工业遗产总体保护规划》。
不仅有“新”文物,上海的文物普查工作还用上了新手段。“上海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运用了不少先进的做法,这些都是值得在全国借鉴并推广的经验。”刘小和说,“比如,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制作了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三维地图和影像,这也为今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做好后续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屠光绍副市长在对参与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各相关单位所作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之后,强调要做好普查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
关于后续工作,屠光绍指出:
一是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规划,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新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要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并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区域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二是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进一步提高本市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管理难度加大的需要。
三是要在此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精心遴选一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将其公布为市级或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法纳入保护范畴。
四是坚决克服“重发现、轻保护”的倾向,及时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切实改善文物保护状况和保存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五是要积极探索文物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新思路,逐步建立起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荣、互利多惠的长效机制。
记者在会上获悉,继2011年8月上海召开市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并部署了层层签订文物安全的责任书的工作之后,2012年的文物安全工作将又有新举措,文物单位将会与海关等单位多方合作,来确保文物安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