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热水瓶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到现在家里还只用热水瓶,不用饮水机。作为一个成年的中国人已经长好了一副很难改变的中国胃的人,我太喜欢喝热水热茶,当然饮水机也可提供热水,还方便,但是那大桶大桶一搁多日、反复加热的水终归是不太好,也好像不节能不环保(当然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是现在的深圳的商场里热水瓶已经有些难找了有是有,但不太像热水瓶,更像是大的保温杯,精致漂亮而不实用。至于我想给家里一只弄丢了软木塞的热水瓶再买个软木塞配上,那更是想也别想。

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描写热水瓶带给中国人的最初的惊喜:“这东西实在怪,不用生火、热水冲下去,等会儿倒出来照旧是烫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壶窠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过我还觉得那“稻柴做成的茶壶窠”也很可爱,和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里的“苏绣六角茶壶套”一样可爱都是那么的有智慧。那是古老的中国的热水瓶。

《多收了三五斗》小说背景为1930年代初期。一只热水瓶的价格“说不定要一块、半块吧”这是农民们连问都不敢问的价格。也可能并没有那么贵,因为叶圣陶后来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的同事朱东润1938年来川时经上海,“花了大洋五角,买了一只热水瓶”那是抗战初。但是,两年以后,据叶圣陶另一位同事苏雪林散文所记,价格已涨至“每只三四十元”,涨了七八十倍?“一不小心打破,从此莫想补充。家里有病人,半夜想喝热水,那就要人的命”。“要人的命”这一描述深得我心,对我来说,需要的时候而没有热水热茶喝,那正是要命的事,当然这是我的矫情,倘若我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自然也就顾不得它了,而在当时,这很可能就是现实,热水瓶都这样涨价,何论粮食布匹。“今天和明天不同,晚上又和早上不同”真可怖。

到了1944年,朱东润回忆:热水瓶在重庆的价格已是“每只大洋五千”,这位教授的全部积蓄,也不过六千,买一只就等于要倾家荡产恰在此时,他五角买来宝贝热水瓶破胆了,“这可是一件天大的灾难……每晚读书、做工作、写作,总不能不喝一口热水吧?”“天无绝人之路,凭着我的一双笨手,居然找到开水。我买了一只小油灯……用竹枝搭了一个小竹架,搁在油灯上面,竹架上安一把小茶壶。不要说油灯的火力小,有时居然把茶壶里的水烧开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喝上一口热茶,读书和工作浑身是劲。”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动人的图画……而我对热水瓶的感情,也终于在这些故纸堆里找到了呼应。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