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今年将重点管制文物市场

  (记者 李韵)今天,国家文物局在京通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并对当前文物工作中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说明。文物市场管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启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等是重中之重。

  文物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文物鉴定、文物拍卖和古玩旧货市场管理等,是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表示,文物部门将根据职责,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管理、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等措施,促进文物市场规范化发展。

  对于文物鉴定中的种种乱象,李耀申表示,国家文物部门有责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他介绍,今后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文物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文博行业道德制度建设,研究修订《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三是协调建立相关部委联合管理工作机制;四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文物评估认定条例》;五是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文物部门可在专业人员、文物资料等方面对媒体提供支持。

  对于拍卖企业拍假假拍的现象,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将继续努力做好文物拍卖企业的审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整顿行风行规,建立健全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责任制,严格文物拍卖标的的报审、备案等工作;严格进行文物拍卖经营资质许可工作,及时开展文物拍卖经营资质有效性查验;配合各地工商、公安、税务部门做好对文物拍卖企业涉嫌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大处罚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探索开展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管理;支持、引导、推动文物拍卖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加强文物拍卖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在谈到旧货、古玩市场管理的问题时,李耀申介绍,目前,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渠道除了通过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等两种合法方式外,还有一部分文物是通过古玩城、古董店、艺术品市场、旧货市场、收藏市场、艺术品博览会、网络交易等渠道进行流通。这些场所的买卖文物行为,不同程度存在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交易欺诈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规范引导措施,促进文物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文物交易情况,国家文物局正在加紧调研,研究建立网络文物交易和服务主体准入机制,并制订相关管理措施。

  按照文物法,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不能进行买卖,但出土文物的私下交易屡见不鲜;而这种购买需求又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盗掘犯罪的发生。从法理上,毫无疑问出土文物买卖当属违法。然而,现实是,如果我不买,这些文物可能被外国人买走,流失海外。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民众将自己收藏的文物捐赠博物馆。3月26日,国家博物馆(微博)就接收了私人捐赠的100件文物彩陶。买与不买、捐与不捐,令人纠结。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说,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博物馆和收藏界。目前国家文物局也在就此进行调研,力求尽快制订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共识并行不悖的规范。目前主要是要求国有收藏单位在接受社会捐赠的时候要有严谨的程序,但最根本的是加强文物安全管理,防止文物被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补充表示,国家鼓励善意持有,但对于涉案文物,无论时间长短都严查不贷。

  对于今年将在北京开展文物拍卖标的网上申报审核试点,张建新介绍,标的网上申报审核是为了增强便捷性。北京市有约100家拍卖企业,拍卖额占全国的70%,如果北京市试点成功,对全国有着极大的示范效应。

  又讯 国家文物局今天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2012年文化遗产日郑州主场城市活动及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

  发布会上,河南省文物局和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对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安排和筹备情况进行了介绍。今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9日在郑州举行,届时将举办商都博物院开工奠基、河南文物珍宝展、嵩阳书院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揭牌、少林寺(微博)(微博)塔林保护工程启动等一系列活动。

  经过3个多月的征集、遴选、评审,并经过公众投票,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口号是“保护城市根脉留住历史记忆”,“用真心保护 用行动传承”,“相约天地之中 传承华夏文明”,“今天多一点责任 明天少一点遗憾”,“文化遗产人人爱 有你参与更精彩”。主题和口号将在今年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试点县以及各地文化遗产日活动中广泛使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