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玩不打假行规引热议

  (电视通稿·国内·文化)(走基层·行业调查)太原:"古玩不打假"行规引热议(4´33")

  正文:山西古玩市场赝品出没

  【解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收藏产生兴趣,古玩市场持续升温。但实际上因为古玩行涉及文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所以能在行业内进行交易的真品有限,另外一方面"古玩不打假"的行规也客观上助涨了赝品大行其道,买卖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业内人士坦言,"不打假"行规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月25日,记者来到山西最大的古玩器件集散地--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鉴赏、交流、淘宝的好去处。经营户的货架上、地上摆满了所谓的出土文物,有古钱币、宝剑、熏炉、瓷器、木器等等,这些仿冒古玩外表呈青褐色,有的外边还粘着泥土,看上去历史感十足。

  是否打假各方争论不休

  【解说】古玩买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文物的真实价值,全靠玩家的"眼力",至于真假,卖家概不负责,更无退货之说。卖家张鹏举从事古玩生意已将近10年,他是"古玩不打假"的坚决拥护者,他认为,文物收藏本来就是"不冤不乐",买卖古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本身也是这一行的魅力所在。

  【同期】太原市南宫古玩市场 卖家 张鹏举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才有乐趣,你没有真没有假,它就显不出来真的价值了。哪来那么多真的呢,真的几十万、几百万,大家不玩了,有的时候买个仿的工艺品自己观赏就可以了。

  【解说】据了解,假货分为两种,一是卖家收购时遇到"水货",二是玩家交易时走眼买进赝品。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人多自认眼力不够,自认倒霉。但也有人将赝品以真品的价格转卖他人,以此来转嫁损失。因此,部分玩家认为,古玩市场鱼龙混杂,赝品大行其道,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古玩打假刻不容缓。

  【同期】太原市南宫古玩市场 玩家 王小健

  对待这种卖假货,明知道假货专门卖的,我们国家应该出台政策打击,甚至可以提升到人大(立法层面),把它作为一种法律来规范。

  【解说】记者采访中发现,"打不打"的争论主要存在于众多玩家之中。对此,南宫古玩市场卖家刘栋梁认为,玩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探讨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双重标准,当自己"捡漏"时拥护不打假,当遭遇"打眼"时则高呼要打假。刘栋梁认为,玩家入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一夜暴富"的幻想,其次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层次的古玩市场,实现公平交易。

  【同期】太原市南宫古玩市场 卖家 刘栋梁

  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你得抱着观赏、把玩的心态,我有多大能力,我买多少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选择时也不用来地摊,它本身就是个初级市场,真正是想花钱了,想买好东西了,你就到比较正规点的,古玩城里面,或者是店里面。

  小标题:专家建议规范市场

  【解说】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若军认为,故意欺骗玩家谋取暴利是法律不允许的,法律大于行规,在古玩市场恶意售假应该坚决打击。而工艺品市场不打假则可以认同,即使是当代制作的仿品,也具有其欣赏性、工艺性。

  【同期】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许若军

  行规是一种潜移默化、大家公认、认可的一种民间的一种交易方式,比方说在古玩界,有一种说法就是"古玩界不打假",现在大家就是把工艺品和古玩混为一谈,我认为不是古玩界不打假,而是艺术品不打假。

  【解说】许若军表示,当古玩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它就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就应该受法律的制约和规范。故意制假、售假、鉴假、拍假、托假就有诈骗嫌疑。许若军同时提醒入行的玩家,艺术品市场是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当,投资艺术品领域需要谨慎量力。

  新华社记者 赵阳、王陆城 太原报道。(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