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青花香炉谈民间收藏(图)

  广西  李健民

  笔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一只民国时期的青花香炉(见图),经考证,这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

  清溪寺位于湖南韶山马颈坳清溪山南麓,建于唐代,毁于1958年。清溪寺历经一千多年,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中国老年报》2007年8月2日转载《党史博览》上刊载的《毛泽东眼中的佛教文化》一文中,对清溪寺有如下记载:

  1952年10月8日,毛泽东和由家乡来北京的李漱清等人谈话。在谈及乡间情况时,李漱清说:“清溪寺过去是一个名胜,去的人很多,如今毁得不成样子。”毛泽东听后说:“我过去到过那里。”停了一会儿,毛泽东问道:“清溪寺里的那些菩萨还在吗?”李漱清说:“那些菩萨打得差不多了。”毛泽东感叹道:“可惜毁了!应当保护起来。”李漱清接着说:“清溪寺前面有一个大焚字炉,有人拣了字纸放到里面焚烧,也被当作迷信。炉子也毁了。”毛泽东听了有些气愤:“这是瞎搞。”

  笔者发现的这件民国青花香炉,直径24.2厘米,高22.5厘米,绘双龙纹,有“民国二十四年吉日立”“清溪寺”“弟子傅义祥敬助”字样,字体工整美观,青花发色浓艳晕散,为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洋蓝”,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是1935年佛教弟子为清溪寺专门订做的佛教贡器。清溪寺毁后该香炉流落民间,能完整保存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谈到收藏,许多人只收藏价值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历史悠久的官窑瓷器,其实据笔者观察,民间收藏的自以为“很值钱”的年代久远的古董,绝大多数是近现代制作的仿品、伪品,投资购买者的钱都打了水漂。而一些年代不远的晚清、民国日用器物,由于不值钱,则少有仿制,一般人也不愿收藏,但这类不为人关注的普通器物,有些却像这只青花香炉那样,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当你把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来之后,它也就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了。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独具慧眼。(责编:雨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