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德新隐退之后的展览

  顾德新对于展览的立场

  对于此次展览不得不说的是2009年顾德新宣布退出艺术界,不再做艺术了,也不会参与此次展览。所以,此次展览是没有艺术家本人参与的展览。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包括中国、欧洲、美国在内全球各地对其作品的私人收藏,由UCCA馆长田霏宇(微博)策划。本次展览得到了尤伦斯基金会(瑞士)的大力支持,基金会共收藏了顾德新艺术生涯不同阶段超过超过100件的作品。其它提供藏品的机构和个人包括: DSL收藏、蒂姆与艾伦o范o豪森、管艺收藏、程昕东先生、翁菱女士、沪申画廊、常青画廊。这也是顾德新的作品即2007年的开馆首展“’85新潮:中国 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之后,在UCCA的第二次展出。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田霏宇说:“我认识顾德新有一个很好玩的小故事,在2002年我来北京,当时做展览的翻译和策展助理的工作。我回美国过圣诞要回来是2003年年初的时候,纽约正好展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就他捏肉的这些肉干。纽约的画商就委托我把这箱肉干带回北京,我就带着一箱子肉干回来了,也就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这也就成为了今天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来源。

  在2011年的时候,有做这个展览的想法,我去找他一起吃涮羊肉,和他聊起了这个展览。我就说如果对这个展览你有强烈的意愿就说出来,我不会完全违背你的意愿去做这个事情。但是,他说2009年在常青画廊的那次展览后,就隐退不再做艺术了。所以也不会参与这个展览,也不会做新作品,也不会来看这个展览。你如果能把这些作品从这些藏家手里借出来展出,我也没的说,这个事情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从这个事情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他对艺术的态度,并不是说他要否定过去的作品,而是因为对艺术圈、对社会、对人类的不满。

  目前,他依然居住在和平里化工厂的同一间40、50平米的房子里,那里是他生长和创作大量作品的地方。他平时和大家一样买菜、做饭、遛狗、散步,他之前也没有用手机,也没有买车。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一直都很平静。”

  整个展览从起始1978年稚嫩的抽象画到成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第二部分“小人儿的世界”是顾德新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他用针绣、泥塑等各种媒介演示了大量的人类形态,表达了一种对集体概念的再现;第三部分“解析”展示了顾德新在八九大展和蓬皮杜展览中对肉、水果、塑料等媒介的运用,这一时期的顾德新也开始了对大型装置的探索。直至2009年在798常青画廊的“2009年5月2日”顾德新个展的作品为止。1986年,顾德新在北京国际艺术展厅举办的个展“顾德新作品展”中,展出了横跨多种风格的纸上绘画作品,这也是非专业出身的顾德新在北京艺术圈中首次亮 相。1989年,顾德新与其他两位中国艺术家参与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览,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出 现在国际舞台上。从90年代至新世纪初,顾德新受邀并参与了有关中国前卫艺术的系列展览,他的装置使用水果、生肉、塑料之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敏锐地表达了对体制及其遗留影响的质疑。顾德新不希望作品狭隘的命名影响到观众对作品内涵的个性解读,因此他先是使用简单的序列号,而后又用作品的完成日期对他们进行命名。

  关于重要的不是肉

  此次回顾展的命名源自艺术家、评论家邱志杰写于2003年的文章《重要的不是肉》,而这个标题本身也是对另一评论家栗宪庭写于1996年的文章《重要的不是艺术》的一种回应。在栗宪庭的文章中,栗代表了那些他认为在社会性和美学角度都有着重要体现,却在当时被边缘化的画家和雕塑家们(包括顾德新在内)。邱志杰的文章则是为包括邱在内的稍晚出现的,身处21世纪拐点的“后感性主义”一代艺术家所辩护。这批艺术家的一些创作材料因包括了各种动物肉身而激起了大众的忿怒和来自更高层的谴责。“重要的不是肉”这个标题和这场展览,都把顾德新当作连接这两代艺术家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关注点间所缺失的重要一环。

  “顾德新:重要的不是肉”回顾展集结了逾百件艺术作品,涵盖了艺术家从70年代早期的绘画作品,直至2009年所创作的个人艺术生涯中最后一件作品,以此呈现顾德新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完整轨迹。这种展示方式呈现出顾德新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处的一种另类状态:在早期绘画作品中,他在传统与西方风格中 融会贯通、自如转换,而之后充满表现力的装置类作品则预示了正处在国际性转型雏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关于易于接受的形式与创作材质联系的关键讨论即将发生。

  他早期作品中的元素和主题在随后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最初仅存在于绘画中的苹果和生肉,后来作为实体呈现在装置艺术中;他早期的水彩、钢笔画和刺绣中 的幻象人形世界不仅成为了他后期雕塑作品的基石,也为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展开的使用flash动画创作的日常艺术实践提供灵感。2009年,顾德新毅然决定离开艺术界并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回归他从小生活、成长并创作了所有作品的北京民宅。而他的这一决定在许多评论家眼里并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诀别,而更 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姿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