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科技 保护古籍有绝招
昨日,本报与成都图书馆联手推出的“成图寻宝记”互动活动,引起读者强烈兴趣。人们纷纷希望走进成图古籍善本阅览室,参观古籍善本藏书库,阅读古书,揭开成都图书馆馆藏“老窖”的神秘面纱。说到神秘,除了古籍本身,古籍如何保护和修复,同样引起了读者们的好奇。昨日记者专程采访到了古籍修复专家,请他们为读者讲述古籍修复背后的故事。
浆糊有机密
蜂蜜花椒都要用上
“修复古籍可不是粘粘补补就行了,里面可大有学问。”专家告诉记者,古籍修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工序常常多达数十道。修复中所使用的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很多修复师傅最忌讳的就是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这可是古籍修复中秘而不宣的法宝。为满足读者好奇心,该专家还是透露了一些门道:根据修复古籍的不同,业内人士会选择明矾、蜂蜜、花椒、桂皮等作为浆糊原料。见记者面露惊讶之色,她进一步揭秘道,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添加了面粉,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蜂蜜的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膨胀系数,对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花椒、桂皮的作用在于可以驱虫,但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数十道工序
保证古籍修旧如旧
当记者手拿《四川洋琴唱词》这本国内唯一孤本时,那泛黄的纸张、有些斑驳的字迹,还有线装的装订,丝毫看不出修复痕迹。专家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修复专家修旧如旧功力的体现。她说,拿到一本古籍,他们首先要根据古籍的受损情况进行“蒸”:将因霉变粘在一起的古籍包上毛巾,外面再裹上纸,放在特制笼屉里蒸;然后要“揭”,将蒸过的古籍外纸轻轻揭开,揭不开再蒸,然后再揭,直到书页全部揭开;其后,要“托”,揭开书页背面,粘贴一层纸,然后上墙绷平……经过物理处理后,最后,他们将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同色纸张,对古籍进行修补,让古籍修旧如旧。
运用高科技
展示并保护古籍善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进行物理保护外,成都图书馆还主动出击,与本土科研单位共同研发新技术进行古籍保护。“中华善本再造工程”就是其中重点,通过触摸屏虚拟图书展示系统,把数字图书馆加工技术与古籍善本保护工程相结合,使读者通过一个触摸屏,即可实现对古籍善本的自由翻阅。
读者在此次体验活动中,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翻阅老祖宗的“秘籍”。这套系统除了具有逼真翻页效果外,还可对当前页面局部放大、漫游。此外,该系统还具备数字阅读效果,如字词查询、转换后的字符界面显示、语音阅读、背景音乐等。该系统古籍展示效果与纸质古籍十分相似,并配有逼真的书本翻阅声,读者如同在翻阅纸质书籍,既满足了大众对古籍善本的阅读要求,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珍贵的古籍文献。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张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