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委员提案:几代人把敦煌文物保护作为一个永恒的根本任务

  敦煌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近七十年来,几代人以莫高窟为家、以保护为天职,长期把保护作为一个永恒的根本任务在做。从历程来说,它经历了抢救性保护、科学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永久保护几个阶段。
 
  数字化保护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永久保护,因为文物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起码有几十年到上百年了。像敦煌这样的遗产,短的有800年,长的有1600年,而且它又是非常脆弱的壁画和塑像。我们知道石头都容易风化,何况是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我们把100年前和五六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对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敦煌这么漂亮、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怎么能留下来?这是我们一直梦想的,现在有了数字技术,全国文化单位中我们是首先提出数字保护的。是用数字技术把文化财产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敦煌宝贵财产。经过不断的探讨尤其是高保真,颜色是逼真的、形象也是逼真的,这样整幅整幅做下来,为我们留存档案,为研究利用档案,为后世永存这份信息、为人类保存这份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永久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永久。
 
  一般文物保护有不同的保护法,有的是常规保护,但是经过监测它的变化非常大,而且正在不断变化,那就危险了,这样的文物就要抢救。抢救的办法很多,莫高窟崖体1700米多长,崖体有裂缝我们就要通过加固工程。壁画用传统手段、科技手段以及好的材料黏贴回去就是抢救保护。
 
  敦煌研究院正在建设游客中心,待明年建好后,计划将日客流量控制在6000人。
 
  文物就像人的身体,要好好爱护,不然就会生病、死亡。根据国际上先进仪器的监测,每天入洞参观的人数超过一定值,洞的湿度、温度都会发生变化,会影响洞内的文物。虽然短期内变化很难看出来,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仔细辨认,已经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洞内文物颜色的细微变化。
 
曾经监测过,以现有文物的承受力,每天有3000人参观是最合适的。但地方上出于经济考虑,更希望能多增加客流量,赚取门票收入。仅2011年国庆节期间,有两天的客流量超过1万人。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筹建游客中心,增设数字保护系统。建成后,将分流部分入洞参观人群,减轻洞内文物的压力。届时,日均客流量6000人是敦煌文物可承受的。游客中心建好后,可采取网上预约等方式控制日客流量。
 
  在城镇化建设大潮中,地方政府要重视文物保护,将文物保护纳入建设规划。(中国文物报综合整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