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鉴别(图)
古玩辨伪之铜镜6
丁 孟
现为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微博)文物鉴定委员。
形制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均为圆形,镜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质较汉镜要轻薄,镜体也大为减小。南朝还出现了小型镜,如湖南长沙梁、陈墓中发现的小铜镜一般直径5厘米左右。而江西赣县南齐建武四年(479年)墓中发现的铜镜直径仅3.2厘米。
此时的镜钮仍突出,在镜背面占有很大空间,最大特点是钮矮扁,顶部近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钮座,非常单一,均为圆形。
镜缘的特点,是边沿多呈斜坡形,幅度比汉镜要大。
纹饰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纹饰主要沿用汉镜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如北方曹魏和西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新的“位至三公镜”,采用二分法变形龙纹,二分间竖铸四个铭文“位至三公”,别具一格。南方吴国流行的一种夔凤纹镜,纹饰纤细、复杂,凤鸟的形象刻划得特别生动。由于受佛教传播的影响,此时铜镜纹饰中还流行一种佛像图纹,佛像头后一般均有背光。
东晋以后,铜镜纹饰变化较大。北方,汉镜之风消逝。纹饰中增加了许多零碎草花和动物纹样,显得琐碎。而南方,东汉时期开始流行的神兽镜和画像镜,这时纹饰已不遵守其原有的格式,变得简陋、粗糙。神兽镜中常见的“半圆方枚带”有时简化为一周联珠纹或篦纹,内区的神人身躯瘦长,神兽形态较小,且往往不甚清晰。最值得注意的是,从神兽镜中演变出的“四乳四神镜”、“五乳五神镜”、“八乳八神镜”的外区花纹和“半圆方枚带”仍然保留,但内区的兽形消失,而为圆形的乳状突出所代替。画像镜到了东晋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汉制作精良、图纹繁缛的“人物画像镜”消失了,代之的是只有两组神像和两个兽形。吴国流行的花纹纤细、复杂的夔凤纹镜已罕见,这时简化为“四叶单凤纹镜”,“方格规矩纹镜”变为“方格八凤纹镜”。
铭文的习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继续流行纪年铭文,字体风格与汉代相近,但笔道较细。铭文常铸在镜背面图案中的方格上,字数1~4字不等,往往几个方格上的文字,可顺读成句。镜缘上的铭文字浅,字多数磨砺不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