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中国蜀道》的编写工作

  蜀道,为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是中国古代连接川陕两地的道路,具体指关中平原通往成都平原的古代道路。蜀道主要由七条古道组成,即翻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越过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作为体量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蜀道绵延数千里,现存的道路遗存及沿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众多,近年来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2011年9月4~11日,由张梅颖副主席率领的全国政协“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组一行60多人,对蜀道沿线的陕西、四川两省的西安、宝鸡、汉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等7市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这次调研进一步推动了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遗工作。

  为配合蜀道申遗,为申遗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2011年陕西出版集团策划出版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中国蜀道》(7卷10册)。这项策划得到了学术界、川陕两省政协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中国蜀道》由川陕两省政协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文物局领导担任编委会副主任,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研究员、著名交通史专家王子今教授担任主编,北京、陕西、四川三省市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组织出版。2012年1月,《中国蜀道》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在资金上有力地保证了该书的顺利出版。

  近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线性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先后组织了康巴地区、川藏南线、五尺道等多项文化线路的实地考古调查,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四川省文化厅“蜀道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课题。2011年,该院与西安美术学院进行了“广元地区蜀道考古调查”,收获颇丰,得到了业界的好评。鉴于该院在线性文化遗产考察和研究方面拥有诸多优势,三秦出版社邀请该院参与《中国蜀道•科学认知》分卷的编写工作,由该院高大伦院长、《四川文物》编辑部赵宠亮承担。近日该院与三秦出版社正式签订了《中国蜀道•科学认知》的出版合同,预计今年10月交稿,2013年6月出版。参与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中国蜀道》的编写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展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科研实力、提升科研水平都有积极的意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