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省博物馆将“复活”1400年前墓葬壁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临摹完成的门墙壁画。画面正中是朱雀,两侧绘神兽、玉兔和凤凰,四周饰彩云纹和莲花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拷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临摹选用的颜料,均为原作所用的矿物质颜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着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研究壁画影像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临摹工作从去年夏天就开始了。记者李青摄

出镜人物

河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郝建文及其团队

采访动机

省博物馆正紧锣密鼓地对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壁画进行复原性临摹

作为河北省博物馆“十大珍宝”之一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省博物馆正紧锣密鼓地对北齐高洋墓壁画进行复原性临摹,昨天记者走进省博物馆古代壁画临摹工作室,近距离体验了临摹工艺的神奇。

门墙壁画临摹完毕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自古及今,盛衰有时,不绝如缕。今人谈壁画,言者必称汉唐。殊不知北朝壁画的艺术水平其实不在汉唐之下,只不过被历史湮没了。”负责北齐高洋墓壁画临摹工作的副研究馆员郝建文介绍说,我省是历代壁画保存最齐全、最丰富的省份,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一批北朝墓葬壁画,其中北齐高洋墓壁画场面宏大,形象逼真,挥洒自如,满壁有风动之感,是迄今发现的内容最丰富、面积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北朝壁画。

在壁画临摹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已经临摹完毕的巨幅壁画。郝建文说,这是高洋墓门墙上的壁画。门墙壁画高约4.6米,宽约4.4米,画面正中是朱雀,两侧绘神兽、玉兔和凤凰,四周饰彩云纹和莲花纹。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神兽造型飘逸灵动,清晰整洁的画面,饱满绚丽的色彩,宛若壁画初成。

壁画出土后逐渐脱色

据了解,古代壁画临摹大致分为复制性和复原性两种,复制性临摹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方法,而省博物馆对高洋墓壁画进行的是复原性临摹。“我们此次采取复原性临摹的方式,依据现场照片、文字记录等各种资料,对局部脱落、褪色以及错位等合理复原,这种方式在国内很少采用。”郝建文说。为了做好这次临摹,工作人员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工作,仅复原墓葬的门墙壁画,就花费了两个半月的时间。

既然费时费力,为何还要对壁画进行复原性临摹呢?郝建文说,高洋墓墓道和门墙壁画1987年出土时,鲜艳、清晰如初,罕见地保留了当时的原貌,但揭取之后,壁画逐渐脱色变旧。1995年根据脱色变旧的壁画绘制的摹本,其实已经不是壁画出土时的原貌了。“考古的基本意义是寻找历史的原貌,如果不加区别的一律盲目追求历史感和沧桑感,壁画一些本质的东西却会因模糊不清而被消弱,可能在无意间形成不够准确的历史信息传递,影响观众的理解和参观效果。”为此,省博物馆采用了复原出土原貌的临摹方式,对高洋墓壁画进行临摹。

“复活”最难的是勾线

北齐高洋墓壁画的临摹,需要经过打格放稿、墨线定稿、拷贝、勾勒、着色和调整等步骤,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再创作。在临摹工作室,郝建文带领张骞、王文丽、贾丛菲等6名工作人员对高洋墓墓道东壁壁画正在仔细临摹,分工合作,有条不紊。

“在这些步骤中勾线最难,其次是着色。照片拍摄于1989年,因拍摄的设备和环境所限等原因,图片清晰度不高,也缺乏局部特写,所以,我们需要在电脑中把照片放大并仔细观摩,认真分析壁画的用笔方法和艺术风格,反复练习和体会,之后再勾。着色时,要依据发掘现场壁画的照片和考古发掘报告中有关壁画的文字描述,逐字去抠,使其尽量贴近原作。如朱雀的翅膀,报告中就写了5种颜色,依次是白、红、粉红、褐色和青色”。

郝建文说,在颜料的选用上,他们主要使用原作所用的矿物质颜料。仅墙皮颜色的调配,就要用水粉的白色、土黄,矿物质颜料的赭粉、土黄粉以及墨汁和蛤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比例上稍微的变化,便会使颜色出现偏差。墙皮的颜色铺满后,再开始具体形象的施色。

据介绍,郝建文带领的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门墙壁画和部分墓道东壁壁画的临摹,其余100多平方米的东壁壁画将于9月份完成。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古代壁画”将作为十大常设陈列之一主打北朝墓葬壁画。届时,观众可以到现场一睹北齐高洋墓壁画真迹和摹本的神韵。

相关链接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

1989年磁县湾漳村高洋墓出土,主要画面为左右对称的出行队列,有人物106个,显示了帝王葬仪的威严与隆重,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壁画长37米,最深处8米。墓道呈斜坡状,在墓道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地面绘莲花和缠枝花卉组成的装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制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