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到四川博物院开展工作调研

  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关于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四川省文化厅党组决定将活动进一步延伸到了宣传思想文化的基层直属单位,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文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月8日上午,四川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局领导一行来到四川博物院开展工作调研。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副厅长泽波、省纪委驻厅纪检组长孙舒亚、厅机关党委书记严飒爽、省文物管理局局长王琼、副局长赵川荣以及厅局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出席了四川博物院工作情况汇报会。四川博物院院领导班子、全体中层干部、新老职工代表及离退休人员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厅长郑晓幸指出,2012年是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会议精神的一年,也是博物馆建设发展最好最快的黄金时期。四川博物院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厅省直单位中的一扇窗口,一个标杆。川博的硬件已经逐渐夯实,还要在管理、服务、影响力等软件方面下功夫。我们今天在这里围绕博物馆发展大计,认真听取专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四川博物院长盛建武代表院班子向厅局领导做《四川博物院工作情况汇报》,就川博新馆开馆后的基本工作、目前面临的困难及需要上级领导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作了详细阐述。他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面对新一轮文化发展竞争态势,四川博物院在省文化厅、省文物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三贴近”思想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四川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努力走在文化改革发展前列的发展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博物馆各项事业工作,一些特色、亮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开设“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第一个设立博物馆六大联盟;第一个开始创建少年儿童博物馆;第一个成立“院长接待日”;第一个与高校创建科研中心等等。盛建武院长并就讲解接待、学术研究、制度建设、陈列展览、人才培养、文物征集等业务基础工作做了详细的数字汇报。最后,盛建武提出了在博物馆建设中出现的六个方面问题,一是开馆前两年,博物馆的工作千头万绪,缺乏计划和条理性,还没有完全步入有序发展的阶段,显得比较忙乱;二是部分干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较低,大多数的部门负责人不是科班出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显得“不精不细不专业”;三是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川博还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四是经费紧缺问题。2012年该院的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要请厅局领导给予特色项目经费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要必须思考如何开源节流;五是宣传力度不够,特色的展览、亮点的活动影响力不大;六是申请班子副职和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高配的问题。

  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卢越、副院长魏学峰、韦荃、谢志成结合分管工作,分别提出了推动川博工作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存在的问题。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卢越书记提出了“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的观点。他说,川博的项目活动、陈列展览缺乏高端策划人员,文保中心缺乏技术专业人员。在青年人的培养上,川博实行项目责任制,使得队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高、精、尖”人才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相对匮乏。在启动扩建和改造工程方面,副院长魏学峰反映了该项目实施的的迫切性。一是展厅面积不足,川博26万余件的文物无法与公众见面;二是文物库房面积严重不足,三分之一的文物在无法上架,更谈不上为文物征集预留空间;三是30余万册的图书资料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存放,无法为公众阅读提供便利;四是文保中心的实验室面积不足,将严重制约重点实验室的打造和川博业务工作的发展。副院长韦荃就川博文保重点实验室的打造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2011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全国两个“馆藏文物、出土文物技术保护与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试点选址在西安和四川。四川博物院作为指定的两家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 2011年12月,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授牌成立。中心由“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川博工作站、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省考古研究院工作站、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华通工作站”三方组成。这标志着省内三家文博单位打破了传统体制,整合优势资源,开辟了探索国有文博单位与民营博物馆通力合作的一条新路子,这必将为快速提升四川文物保护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也将为四川文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人才引进的巨大压力,没有积极的待遇条件引进专业人才是该工作全面推进的一个瓶颈。副院长谢志成重点提出了2012年川博着力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工作和经费紧张现实问题。2012年是全面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一年,是全院的重心工作。目前该工作已经完成了二级博物的申报和备案和一级博物馆的自评工作。该院现有如巴蜀书画创作中心、文博专业图书馆筹建、流动博物馆运行升级、学术研究、专著出版、安防技防设备升级等十余个项目,都需要启动或运行资金的支持,资金紧张问题已限制了该院的持续发展。希望厅、局领导继续关心该院事业,请文化厅相关部门调研了解该院资金使用情况,争取在2013年参照一些全国大馆和“8+3”央地共建博物馆标准,提高该院常年运行经费。同时,在2012年财政免费开放运行经费已经核定的情况下,该院申请以单项形式,申报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项目费,请厅局领导继续关怀,请相关处室予以具体指导帮助。

  会上,四川博物院职工代表也分别发言,就全院职工就餐、绩效工资实行后加班费发放、青年人入编和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首先,如该院职工加上物业、保安公司共计400余人,每天依靠外单位食堂送饭,既无法保证饭菜的质量,也无法为职工提供一个集体就餐和交流的地点。其次,绩效工资实行以后,加班费按规定不再发放,由于一线部门、重大项目活动的工作特殊性,没有办法轮休,很多工作必须加班才能及时完成,如何争取政策的问题。再者,青年人在待遇上普遍较低,基本是在2000元左右,一些外地的青年职工仅仅能够基本维持担房租和日常开销,建议对于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能够留住人才等。

  在仔细听取该院从班子、中干到职工代表的汇报和发言后,厅局领导就部分突出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解决的困难,现场给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泽波副厅长表示,听了川博的汇报后,喜忧参半。川博在取得大量成绩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昂的工作激清,在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下,省文化厅和文物局对川博的班子和干部充满了期望。目前的川博面临的主要是“怎么办”的问题。他从班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具体用“三个关键”阐述了选人用人问题。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换用人机制;二是以“合同制”为基础,完善岗位设置与管理,实行竞聘上岗;三是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导的考评体系。四川博物院领导班子要在积极争取厅局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同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一些现有矛盾。

  省文物管理局局长王琼在会上就川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肯定意见和发展建议。她说,四川博物院开馆后,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内部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特色展览、流动博物馆、华灯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亮点项目有声有色,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川博以开放的姿态,与川大、华通等高校和民营博物馆合作,我们在出学术成果和人才方面看到了希望。就川博发展,她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川博要继续练内功,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在陈列展览方面,川博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大馆,还缺少一个反映巴蜀历史文明的常设展览,川博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二是中央拨付的免费开放经费是用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川博要充分重视少儿馆的建设工作,不断推陈出新。三是川博要发展,“人才是基础,队伍是关键”。川博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切实抓好文物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五是在经费使用方面要“突出重点,用好资金”,每一笔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如在展览上要做好策划,举办有水平有影响力的展览,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要不断提升研发水平,凸显博物馆元素。六是在文物征集方面,在文物调拨方式不现实的基础上,要拓展思路,如可以通过举办历史回顾展等,借展文物。

  最后,四川省厅厅长郑晓幸作了中心发言。他说,今天的调研工作,听到了很多真话、实话。近年来的四川文化工作,特别是博物馆工作都为四川文化的整体出彩增加了很多亮点。川博开馆两年来,成为了四川最具档次的文化设施。博物馆的院班子珍惜机会,齐心协力,围绕“三贴近”原则,在业界迅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川博“以事业带队伍,用项目促发展”,打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他指出,在全省文博单位中,川博最具亮点的是“制度建设”,用无缝连接、环环相扣的制度严把事业关。川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最大的矛盾是“能力恐慌”,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用开放的视野,用体制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人才问题,一方面,川博目前仅有的7个高级人才不足以支撑起川博的全面发展,一下子引进大量专业人才也不现实,要充分利用项目,依靠馆藏资源,吸引高校的研究队伍,整合社会资源,抓紧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这个由王琼局长亲自督办。,另一方面,在院内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给任务、压担子、定岗位”,让一批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在经费方面,院领导班子要形成合力,根据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量体裁衣,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学术研究队伍、陈列展览队伍、宣传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的建设。他强调,川博近两年的所有目标要聚焦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建设申报上,这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川博必须在文物局的指导下两年内各项指标全部达标。针对川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郑厅长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抓人才建设和重大展览;二是积极推进文保中心建设;三是加大学术科研力度,扩大学术影响;四是利用好、发挥好、整合好现有资源,弥补资金的缺口。一些重大专项项目活动,厅局会按程序向上争取政策,解决资金问题。五是厅局要开始思考在天府新区建设四川博物院分院—“巴蜀民俗博物馆”的问题,解决26万余件藏品的存放及展示。这是四川博物院事业发展面临的全新契机,由省文物管理局牵头做好论证工作。六是推进川博综合楼的建设,以解决全院职工就餐、30万册专业藏书及大型石质文物存放问题。(四川博物院 撰文:张衡)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